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11-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仲山甫模式:商周的族支配体制 | 第23-73页 |
第一节 商周国家的族支配体制 | 第23-32页 |
一、商周国家的国家形态 | 第23-26页 |
二、商周国家的内部结构 | 第26-29页 |
三、商周国家的族支配体系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仲山甫模式:西周族支配模式体系构建 | 第32-46页 |
一、《周语》仲山甫谏辞史料价值的再估计 | 第33-35页 |
二、仲山甫谏辞疏证 | 第35-43页 |
三、仲山甫模式建构 | 第43-46页 |
第三节 仲山甫模式的特征 | 第46-60页 |
第四节 仲山甫模式的存在条件 | 第60-64页 |
第五节 西周社会组织双轨说驳议 | 第64-73页 |
第三章 书社模式:春秋中晚期的户口控制制度 | 第73-117页 |
第一节 西周晚期改革对仲山甫模式的冲击 | 第73-84页 |
一、晚商早期国家的成长 | 第74-76页 |
二、西周国家的成长 | 第76-78页 |
三、西周晚期的宣王料民事件 | 第78-84页 |
第二节 春秋国家社会的变动与仲山甫模式的衰落 | 第84-89页 |
一、春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家族的变化 | 第85-86页 |
二、春秋家族的变动 | 第86-87页 |
三、春秋时期国家规模的扩大与直接劳役的势弱 | 第87-88页 |
四、地缘关系的成长与血缘关系的松弛 | 第88-89页 |
第三节 作丘甲试解兼论春秋中期各邦的军赋改革 | 第89-106页 |
第四节 书社:春秋中后期邑共同体支配的形成 | 第106-117页 |
第四章 编户:战汉时期户支配体系的形成 | 第117-143页 |
第一节 家族解体与战国社会结构的变动 | 第117-123页 |
第二节 战国大争之势与诸子治民思想 | 第123-127页 |
一、文德徕民论 | 第124页 |
二、制土徕民论 | 第124-126页 |
三、户口登记、什伍制度、禁止迁徙 | 第126-127页 |
四、推行法治、严密等级、控制舆论 | 第127页 |
第三节 战国户支配体制的形成 | 第127-136页 |
一、作内政寓军令 | 第127-129页 |
二、秦国的户支配体系 | 第129-136页 |
第四节 战国户支配体制的特征 | 第136-137页 |
第五节 汉帝国户支配体制的变动 | 第137-143页 |
一、过秦思潮对秦户支配体制的检讨 | 第138-139页 |
二、汉代的户类型 | 第139-141页 |
三、汉代户支配体制的变动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先秦中国与雅典、罗马国家人口支配体系的比较 | 第143-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5页 |
后记 | 第165-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