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 第15-20页 |
1.1.1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6-17页 |
1.1.2 表面效应 | 第17-19页 |
1.1.3 体积效应 | 第19页 |
1.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9-20页 |
1.2 CuInS_2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质与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1.2.1 CuInS_2纳米材料的结构 | 第20-21页 |
1.2.2 CuInS_2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21-22页 |
1.2.3 CuInS_2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1.3 CuInS_2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3-29页 |
1.3.1 高温热解法制备CuInS_2纳米材料 | 第23-24页 |
1.3.2 水热法制备CuInS_2纳米材料 | 第24-25页 |
1.3.3 溶剂热法制备CuInS_2纳米材料 | 第25-26页 |
1.3.4 热注入法制备CuInS_2纳米材料 | 第26-28页 |
1.3.5 其他方法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9-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 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31-35页 |
1.5.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1-32页 |
1.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33页 |
1.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 | 第33-35页 |
第2章 溶剂热法合成黄铜矿CuInS_2纳米粉体研究 | 第35-49页 |
2.1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的CuInS_2合成研究 | 第35-41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35-36页 |
2.1.2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36页 |
2.1.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2.1.4 填充度对CuInS_2微米球合成的影响 | 第38页 |
2.1.5 优化条件下CuInS_2微米球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0页 |
2.1.6 结论 | 第40-41页 |
2.2 表面活性剂CTAB对CuInS_2纳米结构合成的影响 | 第41-46页 |
2.2.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作用 | 第41-43页 |
2.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43页 |
2.2.3 不同CTAB添加量下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2.3 表面活性剂柠檬酸三钠对CuInS_2纳米结构合成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46页 |
2.3.2 添加柠檬酸三钠合成CuInS_2纳米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微波辅助加热法合成CuInS_2纳米粉体研究 | 第49-58页 |
3.1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合成黄铜矿CuInS_2研究 | 第49-54页 |
3.1.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3.1.2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3.1.3 添加CTAB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不同铜源合成CuInS_2研究 | 第54-57页 |
3.2.1 以CuSO_4·5H_2O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3.2.2 以CuCl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采用热注入法合成黄铜矿CuInS_2纳米粉体研究 | 第58-73页 |
4.1 以CuSO_4·5H_2O为铜源,乙二醇为溶剂合成黄铜矿CuInS_2 | 第59-62页 |
4.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59页 |
4.1.2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61页 |
4.1.4 合成CuInS_2纳米片的结构与表征 | 第61-62页 |
4.2 采用不同铜源,以乙二醇为溶剂合成CuInS_2研究 | 第62-67页 |
4.2.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62页 |
4.2.2 以CuAc_2·H_2O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4.2.3 以CuCl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4.3 以CuAc_2·H_2O为铜源,液体石蜡为溶剂合成黄铜矿CuInS_2研究 | 第67-71页 |
4.3.1 液体石蜡(PAL)与十八烯(ODE) | 第67-68页 |
4.3.2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68页 |
4.3.3 黄铜矿CuInS_2产物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采用热注入法合成两相共存CuInS_2纳米粉体的研究 | 第73-83页 |
5.1 以CuCl为铜源,TEA为溶剂合成CuInS_2研究 | 第73-79页 |
5.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73-74页 |
5.1.2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74-76页 |
5.1.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76-77页 |
5.1.4 两相共存CuInS_2产物的XPS分析 | 第77-79页 |
5.2 以CuSO_4·5H_2O为铜源,TEA为溶剂合成CuInS_2研究 | 第79-81页 |
5.2.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79页 |
5.2.2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 以TEA为溶剂合成两相共存CuInS_2的形成机制探讨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采用热注入法合成纤锌矿CuInS_2纳米粉体研究 | 第83-109页 |
6.1 以CuSO_4·5H_2O为铜源,MEA为溶剂合成CuInS_2研究 | 第84-94页 |
6.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84-85页 |
6.1.2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85-86页 |
6.1.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86-88页 |
6.1.4 纤锌矿CuInS_2纳米片的结构及表征 | 第88-89页 |
6.1.5 以MEA为溶剂合成纤锌矿CuInS_2的形成机制探讨 | 第89-91页 |
6.1.6 不同Cu/In比条件下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6.2 以CuCl为铜源,MEA为溶剂合成CuInS_2研究 | 第94-98页 |
6.2.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94-95页 |
6.2.2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 第95-96页 |
6.2.3 不同Cu/In比条件下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96-98页 |
6.3 以MEA为溶剂,采用不同铜源合成产物的比较 | 第98-99页 |
6.4 表面活性剂对MEA溶剂体系合成的影响 | 第99-104页 |
6.4.1 添加PVA,以CuSO_4·5H_2O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99-101页 |
6.4.2 添加CTAB,以CuSO_4·5H_2O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6.4.3 添加PEG,以CuCl为铜源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6.5 以MEA为溶剂,合成三元系Cu-Sb-S纳米材料的研究 | 第104-108页 |
6.5.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106页 |
6.5.2 采用不同铜源前驱物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附录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