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的相关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思路 | 第21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2. 国内典型地区总额控制的实践经验 | 第23-37页 |
2.1 上海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之总额预算付费实例 | 第24-28页 |
2.1.1 实施的背景 | 第25-26页 |
2.1.2 具体的做法 | 第26-27页 |
2.1.3 取得的成效 | 第27-28页 |
2.2 淮安市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之按病种分值付费实例 | 第28-33页 |
2.2.1 实施的背景 | 第28-29页 |
2.2.2 具体的做法 | 第29-32页 |
2.2.3 取得的成效 | 第32-33页 |
2.3 东莞市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之按人头付费实例 | 第33-36页 |
2.3.1 实施的背景 | 第33页 |
2.3.2 具体的做法 | 第33-35页 |
2.3.3 取得的成效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实施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7-55页 |
3.1 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实施的政策背景 | 第37-38页 |
3.2 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38-49页 |
3.2.1 总控指标的确定过程 | 第38-44页 |
3.2.2 总控的结算以及考核的情况 | 第44-49页 |
3.3 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取得的成效-以城镇职工为例 | 第49-55页 |
3.3.1 抑制了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 | 第49-52页 |
3.3.2 抑制了次均费用的上涨 | 第52-54页 |
3.3.3 完善了考核机制 | 第54-55页 |
4. 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71页 |
4.1 成都市总控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55-58页 |
4.1.1 制定总控指标出现的问题 | 第55-57页 |
4.1.2 按项目付费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4.2 成都总控工作存在的特殊性问题-病人的流动性 | 第58-67页 |
4.2.1 病人在不同圈层的流动情况 | 第58-64页 |
4.2.2 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流动性情况 | 第64-67页 |
4.3 病人的流动性所产生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1 病人的流动性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生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2 城乡居民病人的流动性对总控支出的影响 | 第69-71页 |
5. 优化成都市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建议 | 第71-78页 |
5.1 继续优化总控指标 | 第71-72页 |
5.2 后付制与预付制相结合,推进DRGs | 第72-74页 |
5.2.1 后付制与预付制相结合 | 第72-73页 |
5.2.2 推进DRGs | 第73-74页 |
5.3 重视病人流动问题,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 第74-75页 |
5.3.1 分级诊疗对总控工作的重要性 | 第74页 |
5.3.2 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 第74-75页 |
5.4 城乡居民成为控费的重点对象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