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2-25页 |
第一章 缺血性疾病损伤的机制和解决方案 | 第13-18页 |
1. 现代西方医学对缺血性损疾病的认识 | 第13-15页 |
1.1 缺血性损伤疾病的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1.2 缺血损伤修复的机理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2. 传统医学对缺血性损伤的认识 | 第15-18页 |
2.1 中医对缺血性损伤的病机分析 | 第15-16页 |
2.2 中医的解决方案及优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黄蜀葵花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 概况 | 第18页 |
2. 黄蜀葵花制剂的临床研究 | 第18-19页 |
3.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3.1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疮疡的保护作用 | 第19页 |
3.2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9-20页 |
3.3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0页 |
3.4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 第20页 |
4. 本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67页 |
第一章 黄蜀葵花总黄酮抑制缺血性损伤炎症反应实验研究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实验相关仪器 | 第26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 | 第28-30页 |
2.1 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流式检测 | 第28-29页 |
2.2 缺血损伤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检测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黄蜀葵花总黄酮抑制体外内皮祖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1.1 实验相关仪器 | 第33-34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2.1 分离后内皮祖细胞的纯度鉴定 | 第37页 |
2.2 内皮祖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第37-38页 |
2.3 黄蜀葵花总黄酮干预内皮祖细胞凋亡相关的检测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黄蜀葵花总黄酮抑制损伤组织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 第4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1.1 实验相关仪器 | 第43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 | 第46-52页 |
2.1 后肢缺血组织H&E染色 | 第46-47页 |
2.2 后肢缺血组织马森氏染色 | 第47-48页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Bak,Caspase-3表达水平 | 第48-51页 |
2.4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水平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55-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 | 第57-65页 |
2.1 黄蜀葵花总黄酮HPLC检测 | 第57页 |
2.2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电图的影响 | 第57-59页 |
2.3 TTC染色评价黄蜀葵总黄酮对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第59-60页 |
2.4 黄蜀葵总黄酮对血清CK与LDH的影响 | 第60-61页 |
2.5 黄蜀葵总黄酮对血清SOD与MDA的影响 | 第61-62页 |
2.6 黄蜀葵总黄酮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62-63页 |
2.7 黄蜀葵总黄酮对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63-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第67-68页 |
附录二 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 | 第68-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