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河道防洪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排水规划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2章 开发区概况及城市规划 | 第17-28页 |
2.1 开发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地理区位 | 第17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17页 |
2.1.3 自然资源 | 第17-20页 |
2.2 开发区河流情况 | 第20-21页 |
2.2.1 白浪河 | 第20-21页 |
2.2.2 弥河 | 第21页 |
2.2.3 崔家河及其他河流 | 第21页 |
2.3 潮水现状 | 第21-22页 |
2.3.1 风暴潮 | 第21页 |
2.3.2 海潮 | 第21页 |
2.3.3 海冰 | 第21-22页 |
2.4 城市总体规划 | 第22-28页 |
2.4.1 排水工程规划 | 第26页 |
2.4.2 防潮防洪工程规划 | 第26-28页 |
第3章 河道洪水及潮位分析 | 第28-45页 |
3.1 白浪河设计洪水计算 | 第28-34页 |
3.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页 |
3.1.2 水文气象及暴雨洪水特性 | 第28页 |
3.1.3 近期设计洪水成果 | 第28-29页 |
3.1.4 设计洪水计算 | 第29-34页 |
3.1.5 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 第34页 |
3.2 弥河设计洪水计算 | 第34-40页 |
3.2.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页 |
3.2.2 水文气象及暴雨洪水特性 | 第34页 |
3.2.3 近期设计洪水成果 | 第34页 |
3.2.4 设计洪水计算 | 第34-40页 |
3.2.5 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 第40页 |
3.3 虞河设计洪水计算 | 第40-41页 |
3.3.1 流域概况 | 第40页 |
3.3.2 设计洪水计算 | 第40-41页 |
3.4 支流设计洪水计算 | 第41-43页 |
3.4.1 丹河设计洪水计算 | 第41-42页 |
3.4.2 崔家河、围滩河、利民河、淮河设计洪水计算 | 第42-43页 |
3.5 潮水位分析 | 第43-45页 |
3.5.1 风暴潮 | 第43-44页 |
3.5.2 潮位观测资料 | 第44页 |
3.5.3 设计潮位分析 | 第44-45页 |
第4章 河道防洪和排水工程规划 | 第45-73页 |
4.1 水利工程前期情况 | 第45-48页 |
4.1.1 前期工程建设 | 第45-46页 |
4.1.2 河道治理情况 | 第46-47页 |
4.1.3 防潮堤工程 | 第47页 |
4.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4.2 河道防洪工程规划 | 第48-54页 |
4.2.1 河道设计标准 | 第48页 |
4.2.2 白浪河工程规划 | 第48-50页 |
4.2.3 弥河工程规划 | 第50-52页 |
4.2.4 虞河工程规划 | 第52-53页 |
4.2.5 丹河工程规划 | 第53页 |
4.2.6 崔家河工程规划 | 第53-54页 |
4.3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 第54-73页 |
4.3.1 城市排水现状 | 第54-55页 |
4.3.2 涝灾情况和成因分析 | 第55页 |
4.3.3 排水范围和排水体制 | 第55-56页 |
4.3.4 城市雨水量 | 第56-59页 |
4.3.5 排水系统布局 | 第59-63页 |
4.3.6 排水工程规划 | 第63-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