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微弱生物光子探测的中药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 | 第10-24页 |
·起源和发展 | 第10-11页 |
·生物光子辐射的可能产生机制 | 第11-14页 |
·相干辐射 | 第11-12页 |
·代谢发光 | 第12页 |
·能级跃迁 | 第12-14页 |
·生物光子辐射相干性理论 | 第14-15页 |
·非线性 | 第14-15页 |
·非平衡 | 第15页 |
·开放性 | 第15页 |
·延迟发光的双曲性弛豫 | 第15-17页 |
·中医药理论及其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中医药理论 | 第17页 |
·量子中医学理论框架 | 第17-19页 |
·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 第19-20页 |
·中医药理论现代化思考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生物光子检测系统及设备 | 第24-30页 |
·光电倍增管 | 第24-25页 |
·制冷系统 | 第25-26页 |
·高压装置 | 第26-27页 |
·计数系统 | 第27-28页 |
·数据采集卡 | 第28页 |
·滤波片系统 | 第28-29页 |
·超微弱生物光子检测系统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0-36页 |
·样品处理办法 | 第30-31页 |
·颗粒大小优化实验 | 第31-33页 |
·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36-40页 |
·唯象模型下的压缩态参数估计 | 第36-37页 |
·光子统计熵 | 第37页 |
·双曲弛豫公式 | 第37-38页 |
·延迟发光的衰减参数 1?P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不同入药部位的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实验 | 第40-52页 |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40-41页 |
·依据地上、地下分类的实验分析 | 第41-47页 |
·依据根、茎、花为分类标准的实验分析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中药材归经关系频谱图 | 第52-58页 |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52-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