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页 |
·光催化反应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半导体光催化剂 | 第10-11页 |
·光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 第11-12页 |
·光催化自由基的反应原理 | 第12-13页 |
·影响光催化效果的因素 | 第13-14页 |
·实验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13-14页 |
·催化剂自身机构以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14页 |
·纳米TiO_2的制备 | 第14-16页 |
·液相法 | 第15-16页 |
·气相法 | 第16页 |
·纳米TiO_2的改性方法 | 第16-18页 |
·贵金属的沉积 | 第16页 |
·半导体复合 | 第16-17页 |
·金属或者非金属元素的掺杂 | 第17页 |
·光催化臭氧化 | 第17-18页 |
·光催化的实际应用范围 | 第18-20页 |
·利用光催化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 第18页 |
·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 第18-19页 |
·深度处理饮用水 | 第19页 |
·光催化杀菌消毒 | 第19页 |
·制备金属催化剂或者回收贵金属 | 第19-20页 |
·实际应用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20-22页 |
·提高TiO_2的光量子效率以及扩大其光响应波长范围 | 第20页 |
·TiO_2作为催化剂的易失活性 | 第20-21页 |
·TiO_2光催化剂的负载化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步骤 | 第22-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纳米TiO_2的制备 | 第23页 |
·纳米TiO_2的表征 | 第23-24页 |
·XRD | 第23页 |
·SEM扫描电镜分析 | 第23-24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 | 第24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光谱扫描 | 第24页 |
·标准差热-热重分析 | 第24页 |
·光催化活性实验 | 第24-25页 |
·光催化剂氧化性能探究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数据基本处理 | 第26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6-27页 |
·紫外带隙谱图的求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TiO_2制备条件及光催化条件的探究 | 第28-56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页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TiO_2光催化性能探究 | 第29-48页 |
·TiO_2紫外光催化不同条件下的对照实验 | 第29-30页 |
·阳光下与紫外光下的对照实验 | 第30页 |
·TiO_2制备条件的探究 | 第30-34页 |
·模板的选择 | 第30-32页 |
·水热温度的选择 | 第32页 |
·水热时间的选择 | 第32-33页 |
·煅烧温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34-43页 |
·电镜表征结果 | 第34-35页 |
·XRD表征结果 | 第35-37页 |
·FT-IR表征结果 | 第37-38页 |
·紫外光谱扫描 | 第38-41页 |
·热重分析 | 第41-43页 |
·不同反应条件对于TiO_2紫外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43-47页 |
·TiO_2投加量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加入不同氧化剂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5页 |
·Cl~-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加入捕捉剂对于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TiO_2回收再利用效果 | 第47-48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8-52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2-54页 |
·水热条件对于TiO_2光催化性能影响 | 第52页 |
·煅烧条件对于TiO_2光催化性能影响 | 第52-53页 |
·催化剂的量对于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页 |
·染料的初始浓度对于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页 |
·加入氧化剂或者捕捉剂对于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TiO_2紫外光催化对于实际印染废水中的处理效果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磷酸银复合TiO_2光催化氧化还原性能的研究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试剂与原材料 | 第56-57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7-58页 |
·XRD | 第5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 | 第57页 |
·热重分析 | 第57页 |
·官能团的分析 | 第57-58页 |
·光吸收特性分析 | 第58页 |
·催化剂的光催性能测试 | 第58页 |
·制备条件对于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反应条件对于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58-60页 |
·XRD的表征结果 | 第58-60页 |
·SEM的表征结果 | 第60页 |
·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探究结果 | 第60-65页 |
·不同摩尔比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超声时间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pH值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的染料浓度对于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催化剂加入量对于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反应过程中加入氧化剂以及加入的氧化剂的浓度对于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4页 |
·反应过程中加入捕捉剂对于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材料复合之后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磷酸银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对于其催化能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反应的条件对于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68页 |
·几点关于实验的看法 | 第68-70页 |
·制备的条件和方法 | 第68-69页 |
·反应的条件 | 第69-70页 |
·材料的复合之后各个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70页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