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思想对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上善若水 | 第13-14页 |
·太极拳 | 第14页 |
·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 | 第14-15页 |
·国内外有关上善若水思想和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国内外有关上善若水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有关上善若水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有关上善若水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有关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有关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国内有关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外有关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的现状研究 | 第19-22页 |
·国外有关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 | 第19页 |
·国内有关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47页 |
·水之七德 | 第25-31页 |
·居善地 | 第25-26页 |
·心善渊 | 第26-27页 |
·与善仁 | 第27-28页 |
·言善信 | 第28页 |
·政善治 | 第28-29页 |
·事善能 | 第29页 |
·动善时 | 第29-31页 |
·太极拳中的“松” | 第31-42页 |
·什么是“松” | 第31-32页 |
·“松”的内容及作用 | 第32-33页 |
·太极拳的“松”与“紧” | 第33-37页 |
·阴阳指导原则下的“松”与“紧” | 第33-34页 |
·水的“柔”与“刚”和太极拳的“松”与“紧” | 第34-35页 |
·松紧转换 | 第35-37页 |
·“松”的阶段 | 第37-42页 |
·松开 | 第37-40页 |
·松柔 | 第40-41页 |
·松沉 | 第41页 |
·松净 | 第41-42页 |
·松化 | 第42页 |
·太极拳的“静” | 第42-47页 |
·安静 | 第43-44页 |
·平静 | 第44-45页 |
·虚静 | 第45页 |
·定静 | 第45页 |
·空静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4-55页 |
承诺书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