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图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山西宋金时期的杂剧 | 第14-18页 |
| ·宋金时期的山西 | 第14-15页 |
| ·山西的宋金杂剧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图像 | 第18-42页 |
| ·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壁画、线刻图像 | 第18-21页 |
| ·阳泉市 | 第18-19页 |
| ·晋城市 | 第19-21页 |
| ·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砖雕图像 | 第21-36页 |
| ·运城市 | 第21-35页 |
| ·临汾市 | 第35-36页 |
| ·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表演舞台图像 | 第36-42页 |
| ·晋城市 | 第38-40页 |
| ·临汾市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宋金杂剧角色的表演情态研究 | 第42-54页 |
| ·宋金杂剧角色表演情态分析 | 第42-52页 |
| ·宋金杂剧角色之“参军”、“装孤” | 第42-45页 |
| ·宋金杂剧角色之“末泥”、“引戏” | 第45-47页 |
| ·宋金杂剧角色之“副净”、“副末” | 第47-50页 |
| ·宋金杂剧角色之“装旦” | 第50-52页 |
| ·从角色看宋金杂剧艺术特色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宋金杂剧乐队乐器配置研究 | 第54-60页 |
| ·两种乐器配置不同的宋金杂剧乐队 | 第54-58页 |
| ·宋金杂剧乐队乐器配置统计研究 | 第54-55页 |
| ·宋金杂剧乐队的两种乐器配置 | 第55-58页 |
| ·宋金杂剧乐队中横笛、筚篥的功用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宋金杂剧结构多样性的探讨 | 第60-66页 |
| ·宋金杂剧表演图像分类研究 | 第60-64页 |
| ·歌舞表演类杂剧图像 | 第60-61页 |
| ·戏曲说白类杂剧图像 | 第61-62页 |
| ·戏曲故事综合表演类杂剧图像 | 第62-64页 |
| ·从宋金杂剧表演图像看宋金杂剧结构的多样性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山西宋金杂剧艺术中心与传播 | 第66-71页 |
| ·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理论 | 第66-67页 |
| ·山西保存的宋金杂剧图像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 第67-71页 |
| ·山西宋金杂剧艺术发展中心 | 第67-69页 |
| ·山西宋金杂剧的传播路径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1:宋金杂剧出土点、年代一览表 | 第74-75页 |
| 附录2:宋金杂剧图像统计表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8-79页 |
| 承诺书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