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7页 |
| 2. 研究资料 | 第7-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7页 |
| ·嵌顿痔的诊断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 第7-9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 ·病例的选择标准包括: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脱落标准、退出或中止标准 | 第9-11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9-10页 |
| ·病例排除标准(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不可以作为临床观察对象) | 第10页 |
| ·病例脱落标准(有下述情况之一者视为剔除和脱落病例) | 第10页 |
| ·病例的退出或中止 | 第10-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病例分组 | 第12页 |
| ·临床治疗方法 | 第12-15页 |
| ·术前准备 | 第12页 |
| ·麻醉准备 | 第12-13页 |
| ·手术治疗 | 第13-14页 |
| ·术中注意事项 | 第14页 |
| ·术后处理 | 第14页 |
|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 第14-15页 |
| ·观察指标 | 第15-17页 |
| ·观察术后主要指标包括:术后疼痛、术后—月肛管静息压 | 第15-17页 |
| ·观察术后次要症状 | 第17页 |
| ·疗效与安全评价标准 | 第17-18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复发的判断标准 | 第17-18页 |
| ·安全评价标准 | 第18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18-28页 |
| ·一般资料 | 第18-23页 |
| ·性别 | 第18-19页 |
| ·年龄 | 第19-20页 |
| ·嵌顿时间 | 第20页 |
| ·嵌顿痔病理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 ·病史情况 | 第21-22页 |
| ·肛管静息压 | 第22-23页 |
|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3-27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 ·两组患者术后盐酸哌替啶使用情况比较 | 第25页 |
| ·术后1月肛管静息压的比较 | 第25页 |
| ·两组患者术后1月肛管静息压与其各自术前1天肛管静息压对比 | 第25-26页 |
|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第26-27页 |
|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的比较 | 第27页 |
| ·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 ·不良反应 | 第28页 |
| ·复发情况 | 第28页 |
| 6. 讨论 | 第28-40页 |
| ·理论研究 | 第28-35页 |
| ·中西医对痔的认识 | 第28-31页 |
| ·对痔治疗的认识 | 第31页 |
| ·祖国医学对嵌顿痔的治疗方法 | 第31-35页 |
| ·术后观察指标讨论 | 第35-36页 |
| ·松解括约肌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 ·内括约肌的解剖 | 第36-37页 |
| ·内括约肌的主要特性包括 | 第37页 |
| ·对外括约肌的认识 | 第37-38页 |
| ·肛管静息压 | 第38-39页 |
| ·对肛管静息压的认识 | 第38页 |
| ·观察肛管静息压的意义 | 第38-39页 |
| ·本术式的优点 | 第39-40页 |
| 7.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疗效分析 | 第40-41页 |
| ·手术分析 | 第41页 |
| ·术后肛门功能分析 | 第41页 |
| ·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 第41页 |
| ·随访复发 | 第41-42页 |
| 8. 结语 | 第42页 |
| 9. 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 ·问题 | 第42页 |
| ·展望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一:综述 | 第4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二:患者基本信息采集表及术后VAS疼痛评分表 | 第61-62页 |
|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