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20页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1-14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4页
   ·地域文化景观走廊研究现状第14-19页
     ·相关概念第14-15页
     ·有关地域文化景观走廊规划理论支撑第15-18页
     ·有关地域文化景观走廊规划成果总结第18-19页
   ·研究范围与方法第19-20页
   ·研究思路第20页
2. 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第20-32页
   ·古蜀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第20-25页
     ·秦灭古蜀——一千年古城的雏形第22-23页
     ·唐代——两江抱城的城市格局第23-24页
     ·明清——三城相重的布局形态第24-25页
   ·现代成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第25-30页
     ·抗日战争爆发至解放前第25页
     ·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初第25-26页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第26-28页
     ·九十年代初至今第28-30页
   ·小结第30-32页
     ·城市发展方向呈现向四周均衡蔓延趋势第30-31页
     ·中心城发展空间资源不足第31页
     ·中心城交通问题日趋严重第31-32页
3. 成都市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弥散第32-51页
   ·文化弥散的研究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弥散研究思路第32页
   ·成都东西向文化景观物质构成要素构成解析第32-42页
     ·自然环境第32-34页
     ·成都城市各朝代代表性建构筑物遗址(按朝代起始分)第34-42页
     ·人与活动第42页
   ·成都东西向文化景观走廊文化要素解析第42-45页
     ·商贸文化第43-44页
     ·民俗文化第44页
     ·休闲文化第44页
     ·移民文化第44-45页
     ·宗教文化第45页
   ·成都市东西向文化的弥散轨迹第45-51页
     ·文化景点的朝代梳理第45-47页
     ·文化景观弥散轨迹的研究第47-51页
4. 成都市东西向文化景观走廊和成都市空间结构发展关系第51-58页
   ·成都市文化景观走廊的变化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分析第51-57页
     ·古蜀——秦第51-52页
     ·唐第52-53页
     ·两宋第53-54页
     ·明第54-55页
     ·清第55-56页
     ·民国——现代第56-57页
   ·文化弥散规律的发现第57-58页
5. 基于文化弥散规律下的成都市东西向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第58-79页
   ·成功景观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第58-61页
     ·高线公园第58-60页
     ·英国泰晤士河道第60页
     ·借鉴第60-61页
   ·成都市府南河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第61-70页
     ·成都市空间结构与东西文化景观走廊的现状第61-66页
     ·成都事府南河文化景观走廊存在的问题与节点优化策略第66-70页
   ·“府南河”文化景观走廊影响下的三重景观文化圈的构建策略第70-79页
     ·第一圈层文化景观的构建策略第71-75页
     ·第二圈层文化景观的构建策略第75-77页
     ·第三圈层文化景观的构建策略第77-79页
6.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工作第79-81页
   ·结论第79页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下一篇:商业综合体环境视觉体验性设计探讨--以成都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