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连续介质理论计算方法 | 第13-14页 |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相似材料模拟及经验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覆岩构造应力研究现状 | 第16页 |
·鹤煤八矿主井煤仓附近回采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系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覆岩构造应力场研究 | 第20-38页 |
·空间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 | 第20-21页 |
·空间曲面的第二基本形式 | 第21-22页 |
·主曲率及方向求取 | 第22-23页 |
·主曲率 | 第22页 |
·主曲率方向 | 第22-23页 |
·空间曲面求取倾斜、曲率、扭曲 | 第23-25页 |
·简单空间曲面的倾斜、曲率、扭曲求取 | 第23-24页 |
·离散求取复杂空间曲面的倾斜、曲率、扭曲 | 第24-25页 |
·空间曲面主应力 | 第25-26页 |
·二次抛物线型Mohr强度屈服准则 | 第26-28页 |
·鹤煤八矿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 第28-33页 |
·试验设备及仪器 | 第28页 |
·岩石试样的规格、加工精度 | 第28-29页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结果汇总 | 第31-33页 |
·鹤煤八矿工程实例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煤层倾角变化对覆岩移动变形研究 | 第38-52页 |
·开采微单元的划分及形心点坐标的求取 | 第38-43页 |
·确定开采微单元边长 | 第38-41页 |
·开采微单元形心点坐标 | 第41-43页 |
·曲面拟合的方法 | 第43页 |
·曲面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 第43-44页 |
·曲面上任意点处倾角、倾向的求取 | 第44-46页 |
·求取倾角 | 第45页 |
·求取倾向 | 第45-46页 |
·开采微单元的偏移距及偏移方向 | 第46-47页 |
·鹤壁二矿地表下沉及水平移动预计 | 第47-51页 |
·三个回采工作煤层空间形态拟合 | 第47-49页 |
·考虑煤层倾角变化下沉及水平移动预计 | 第49-51页 |
·预计精度分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煤厚变化对覆岩移动变形研究 | 第52-72页 |
·煤层厚度常规的预计方法 | 第52页 |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法预计煤厚理论推导 | 第52-60页 |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法逼近煤厚异常曲面 | 第53-54页 |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单刚矩阵的推导 | 第54-56页 |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总刚矩阵的集成 | 第56-57页 |
·改进的平方根法求解形心点煤厚 | 第57-60页 |
·预计区域内三角剖分 | 第60页 |
·煤厚基础资料 | 第60-61页 |
·有限元法预计煤厚与常规的九种预计结果比较 | 第61-67页 |
·六节点三角形有限元法与常规方法预计煤厚结果 | 第62-66页 |
·几种预计方法预计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地表移动变形值两种预计方法比较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5 覆岩内主要影响半径研究 | 第72-88页 |
·覆岩内主要影响半径、水平移动系数的数学表达 | 第72-73页 |
·岩体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 | 第73-75页 |
·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 第75-78页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78-81页 |
·建立数值几何模型 | 第78-79页 |
·十种模型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覆岩及主井煤仓附近GSI测定 | 第82-85页 |
·GSI求取方法 | 第82-83页 |
·现场钻探 | 第83-85页 |
·裂缝统计及GSI求取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6 覆岩采动应力场研究 | 第88-108页 |
·六个应变分量的求取 | 第88-92页 |
·求取ε_x、ε_y应变分量 | 第89-90页 |
·求取 γ_(xy)应变分量 | 第90页 |
·求取 ε_z应变分量 | 第90-91页 |
·求取 γ_(xz)、γ_(yz)应变分量 | 第91-92页 |
·求取主应变、主应力 | 第92-93页 |
·鹤煤八矿煤仓采动应力场预计 | 第93-103页 |
·煤仓倾向剖面变形的相似模拟实验 | 第103-107页 |
·主要试验设备 | 第103页 |
·建立相似材料模型 | 第103-104页 |
·煤仓围岩的变形特征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两种应力场协同作用对覆岩影响研究 | 第108-124页 |
·空间一点应力分量与任意方向应力分量换算 | 第108-110页 |
·空间一点应力分量在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换算 | 第110页 |
·采动应力分量与构造主应力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构造主应力所形成的新坐标系在整体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 | 第111-113页 |
·空间曲面任意一点主曲率对应的切向量 | 第111-112页 |
·主曲率对应的切向量方向余弦 | 第112-113页 |
·D-P准则判断覆岩破坏区域 | 第113-114页 |
·鹤煤八矿主井煤仓工程实例 | 第114-118页 |
·煤仓变形观测及分析 | 第118-122页 |
·煤仓观测数据汇总 | 第118-119页 |
·煤仓壁变形分析 | 第119-121页 |
·煤仓稳定性计算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8 结论 | 第124-128页 |
·主要结论 | 第124-1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6页 |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作者简历 | 第136-13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