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酶活特性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 引言第12页
 2 植物的氮素营养第12-14页
   ·氮素的生理功能第12-13页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第13-14页
 3 谷氨酰胺的生产状况第14-17页
   ·谷氨酰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状况第14-15页
   ·谷氨酰胺的生产方法第15-16页
     ·化学合成法第15页
     ·发酵法第15-16页
     ·酶法第16页
   ·谷氨酰胺的前景展望第16-17页
 4 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现状第17-26页
   ·L-谷氨酰胺的理化性质第17-18页
   ·GS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第18-21页
     ·GS的结构第18-19页
     ·GS同工酶在高等植物中功能第19-21页
   ·GS催化机理第21-22页
   ·GS酶学性质研究进展第22-24页
     ·热稳定性和最适温度第22-23页
     ·最适pH值第23页
     ·底物亲和力影响第23页
     ·抑制剂对GS的影响第23页
     ·GS的免疫学性质第23-24页
   ·GS活性调控第24-25页
     ·代谢中间产物对GS酶活性的反馈机制第24页
     ·GS在转录水平的调节第24页
     ·外界因素的影响第24-25页
   ·GS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第25-26页
 5 大肠杆菌表系统第26-28页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成第27页
   ·外源基因的结构第27页
   ·表达宿主菌第27-28页
 6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内容第28-3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页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VvGS1)的合成及鉴定第30-42页
 摘要第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8页
   ·试验材料第30-31页
   ·试验方法第31-38页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第31-35页
     ·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5-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VvGS1基因的合成第38-41页
 3 讨论第41-42页
第三章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第42-52页
 摘要第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8页
   ·实验材料第42-43页
     ·细菌菌种和质粒第42-43页
     ·化学试剂、酶制剂及仪器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48页
     ·谷氨酰胺(GlnA)基因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第43-44页
     ·大肠杆菌谷氨酰胺缺陷型感受态的制备及载体转化第44页
     ·化学化成的VvGS1基因功能的验证第44-45页
     ·葡萄谷氨酰胺的诱导和纯化第45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SDS-PAGE验证第45-47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定量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功能性互补实验第48-50页
   ·SDS-PAGE验证及蛋白定量第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第四章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酶学性质的研究第52-66页
 摘要第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8页
   ·试验材料第52-53页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第52页
     ·缓冲液第52-53页
   ·试验方法第53-58页
     ·合成酶活第53-54页
     ·转移酶活第54-55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最佳pH和温度第55-56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对pH及温度稳定性的测量第56页
     ·金属离子对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56页
     ·不同氨基酸对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56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酶动力学特性分析第56-57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对抑制剂(草丁膦)的抑制常数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4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第58-59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pH稳定性第59-60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温度稳定性第60-61页
   ·金属离子对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61页
   ·不同氨基酸对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61-62页
   ·葡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底物特异性及抑制常数第62-63页
   ·VvGS1与米曲霉谷氨酰胺合成酶(AoglnAI)酶学性质对比第63-64页
     ·AoglnAI最适pH及pH稳定性第63页
     ·AoglnAI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第63-64页
     ·AoglnAI对底物的K_m测定第64页
 3 讨论第64-66页
本文结论与创新点第66-68页
 主要结论第66页
 主要创新点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 常用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72-74页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洲鲥的早期发育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下一篇:GbMYB5基因在棉花耐干旱胁迫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