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CO_2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页 |
·CO_2的捕集方法 | 第12-17页 |
·物理法 | 第13-15页 |
·化学法 | 第15-16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CO_2固体多孔吸附剂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金属-有机骨架(MOFs)基CO_2吸附材料 | 第17-18页 |
·沸石分子筛基CO_2吸附材料 | 第18-19页 |
·硅基CO_2吸附材料 | 第19-20页 |
·聚合物基CO_2吸附材料 | 第20-22页 |
·碳基CO_2吸附材料 | 第22-24页 |
·氮掺杂碳基CO_2吸附材料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4-27页 |
第2章 富氮多孔炭的制备以及表征 | 第27-33页 |
·富氮多孔炭的制备 | 第27-28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8页 |
·富氮多孔炭的表征及其CO_2吸附性能测定 | 第28-33页 |
·氮气吸附/脱附 | 第28-29页 |
·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图(FTIR) | 第29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30页 |
·元素分析 | 第30页 |
·富氮多孔炭对CO_2吸附性能检测及等量吸附热计算 | 第30-33页 |
第3章 石油焦基富氮多孔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研究 | 第33-49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表面形貌与相态结构的表征 | 第36-37页 |
·孔径特性 | 第37-40页 |
·化学组成与表面特性 | 第40-42页 |
·CO_2吸附性能 | 第42-45页 |
·CO_2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45-46页 |
·等量吸附热(Qst)与CO_2/N_2选择性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4章 椰壳基富氮多孔炭吸附二氧化碳的性能研究 | 第49-63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形貌与相态结构的表征 | 第50-52页 |
·孔径特性 | 第52-55页 |
·化学组成与表面特性 | 第55-57页 |
·CO_2吸附性能 | 第57-60页 |
·等量吸附热(Qst)与CO_2/N_2选择性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酸化石油焦的富氮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研究 | 第63-77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5页 |
·形貌与相态结构的表征 | 第64-66页 |
·孔径特性 | 第66-69页 |
·化学组成与表面特性 | 第69-71页 |
·CO_2吸附性能 | 第71-74页 |
·等量吸附热(Qst)与CO_2/N_2选择性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课题展望 | 第77-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