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一、反讽成为当下中国日益突出的文化现象 | 第8-10页 |
二、反讽作为冯小刚电影鲜明的美学风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4页 |
一、反讽艺术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冯小刚电影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文化场域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冯小刚电影的概况 | 第15-21页 |
一、生活背景与创作历程 | 第15-17页 |
二、冯小刚电影概述 | 第17-21页 |
第二节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文化语境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外部比较 | 第24-31页 |
一、冯小刚对王朔、刘震云小说的电影改编 | 第24-26页 |
二、冯小刚的喜剧范畴与张艺谋的艺术主题 | 第26-28页 |
三、冯小刚的反讽与周星驰的“无厘头”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思想意义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指向 | 第32-40页 |
一、反讽传统 | 第32-34页 |
二、反讽爱情 | 第34-36页 |
三、反讽金钱 | 第36-38页 |
四、反讽权力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流变 | 第40-45页 |
一、反讽主题的扩张:从《甲方乙方》到《私人订制》 | 第40-42页 |
二、反讽视角的转移:从贺岁喜剧到宏大叙事 | 第42-43页 |
三、反讽程度的强化:从语言修饰到符号意义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接受 | 第45-48页 |
一、广泛性 | 第45-46页 |
二、共鸣性 | 第46-47页 |
三、复杂性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冯小刚电影反讽艺术的表现手法 | 第48-64页 |
第一节 言语反讽 | 第48-54页 |
一、立场与言语 | 第48-51页 |
二、身份与言语 | 第51-53页 |
三、思想与言语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情景反讽 | 第54-59页 |
一、视角反讽 | 第55-56页 |
二、道具反讽 | 第56-58页 |
三、场景反讽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戏剧反讽 | 第59-64页 |
一、全知与无知 | 第60-61页 |
二、期待与反差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