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构造带地壳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重新定位
| 摘要 | 第1-8页 |
| Summary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天山构造带及邻区地震活动重新定位 | 第14-29页 |
| ·地震定位方法 | 第14-15页 |
| ·双差定位方法简介 | 第15-22页 |
| ·基本原理介绍 | 第15-18页 |
| ·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18-22页 |
| ·双差定位结果 | 第22-2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地壳各向异性和剪切波分裂方法简介 | 第29-35页 |
| ·地震各向异性 | 第29-32页 |
| ·各向异性 | 第29-31页 |
| ·地壳各向异性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剪切波分裂方法(SAM方法)简介 | 第32-35页 |
| ·SAM方法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 ·SAM方法应用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天山构造带及邻区剪切波分裂分析 | 第35-6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41页 |
| ·研究区域构造背景 | 第35-37页 |
| ·研究区域各向异性研究 | 第37-39页 |
| ·天山构造带及邻区动力学机制 | 第39-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47页 |
| ·研究区域剪切波分裂结果 | 第47-49页 |
| ·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 第49-62页 |
|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空间分布及其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 第49-58页 |
|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区域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区域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 第64-66页 |
| ·主要认识 | 第64页 |
| ·主要问题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历及学术研究工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