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城市小学生“住一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14页
     ·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日趋恶化第11页
     ·尚不完善的教育政策及规划标准第11-14页
     ·“住—学”空间的问题第14页
   ·基础教育设施的相关研究第14-17页
     ·国外研究第14-15页
     ·国内研究第15-17页
   ·“住—学”空间研究方向第17-18页
     ·“住—学”空间研究的突破第17页
     ·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向第17-18页
     ·研究案例的选择第18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探索“住—学”社会空间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从“住—学”空间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设施规划的方法第19页
     ·为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改善提供新思路第19-20页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第20-21页
     ·各章的主要内容第20页
     ·论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第21-25页
   ·相关概念阐释第21-22页
     ·住—学第21页
     ·社会空间第21-22页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理论基础研究第22-23页
     ·理论借鉴第22-23页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要素第23页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分析框架第23-25页
     ·实地调查方法及内容第23页
     ·研究分析框架第23-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三章 “住—学”关系中的社会特征和空间特征第25-40页
   ·学校等级及区位特征第25页
   ·学校学区划片范围特征第25-26页
   ·学生社会特征第26-29页
     ·生源来源特征第26-27页
     ·家庭背景特征第27-28页
     ·居住特征第28页
     ·社会特征对比第28-29页
   ·学生“住—学”空间特征第29-35页
     ·二里沟中心小学的“住—学”空间特征第29-30页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住—学”空间特征第30-32页
     ·万泉小学曙光分校的“住—学”空间特征第32-33页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玉泉分校的“住—学”空间特征第33-35页
     ·空间特征对比第35页
   ·学生行为特征第35-38页
     ·接送特征第35页
     ·交通方式特征第35-37页
     ·出行时间特征第37-38页
   ·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第40-56页
   ·社会空间结构影响条件解析第40-41页
     ·区位条件与交通方式的关系第40页
     ·交通方式与家庭收入的关系第40-41页
     ·家庭收入与区位条件的关系第41页
     ·交通方式、家庭收入和区位条件对“住—学”空间的影响第41页
   ·“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第41-50页
     ·区位条件影响下的等时“住—学”空间结构第41-43页
     ·区位条件和交通方式影响下的等时“住—学”空间结构第43-46页
     ·交通方式和家庭收入影响下的等时“住—学”空间结构第46-49页
     ·三个条件叠加分析的“住—学”时空间结构第49-50页
   ·“住—学”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第50-53页
     ·“住—学”空间配置现状分析第50-51页
     ·“住—学”空间配置结构意向分析第51-52页
     ·“住—学”时间结构意向分析第52页
     ·“住—学”空间配置结构第52-53页
   ·“住—学”空间结构的变动性分析第53-54页
     ·住房稳定性分析第53-54页
     ·择校生“住—学”空间结构分析第54页
     ·“住—学”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第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规划技术的调整与教育政策的改善第56-61页
   ·规划技术的调整第56-60页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规划原则的确定第56页
     ·动态的学校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第56-57页
     ·设施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和完善第57-60页
   ·教育政策的建议第60-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第61-63页
   ·总结第61页
   ·相关研究与实践应用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景观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旅游功能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Agent的地震应急救援策略建模及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