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典型小流域植被变化差异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绪论第10-22页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研究进展第11-17页
     ·地表实测第11-12页
     ·遥感测量第12-17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研究现状第17-18页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现状第17页
     ·立地类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现状第17-18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8页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8-22页
     ·研究目的第18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2页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第22-28页
   ·研究区域第22-23页
     ·吉县研究区概况第22-23页
     ·吴起研究区概况第23页
     ·绥德研究区概况第23页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23-28页
     ·Quickbird影像数据第23-24页
     ·DEM数据第24-26页
     ·研究区气候第26页
     ·野外调查数据第26-28页
3 研究方法第28-36页
   ·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第28-29页
     ·利用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第28页
     ·S_(soil)和S_(veg)的取值第28-29页
   ·立地类型的提取第29-30页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第30-36页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30-31页
     ·建立解译标志第31-33页
     ·结合面向对象的分类第33-36页
4 三个研究区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情况及变化比较第36-42页
   ·三个研究区阳坡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第36-39页
     ·吴起研究区2003年和2010年阳坡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第36-37页
     ·吉县研究区2003年和2010年阳坡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第37页
     ·绥德研究区2004年和2013年阳坡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第37-39页
   ·吴起研究区不同立地类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差异第39-40页
   ·三个研究区阳坡低覆盖植被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分布特征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5 林草植被类型的植被恢复变化差异分析第42-60页
   ·林草植被解译精度验证第42页
   ·林草植被类型覆盖面积的变化第42-46页
     ·吴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第42-44页
     ·吉县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第44-45页
     ·绥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第45-46页
   ·林草植被类型转入和转出分析第46-51页
     ·2007年和2013年吴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转入和转出分析第47-48页
     ·2003年和2010年吉县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转入和转出分析第48-50页
     ·2004年和2013年绥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转入和转出分析第50-51页
   ·不同立地条件下林草植被类型恢复的差异第51-58页
     ·不同立地条件下吴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变化特征第51-53页
     ·不同立地条件下吉县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变化特征第53-56页
     ·不同立地条件下绥德研究区林草植被类型面积变化特征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0-62页
   ·结论第60-61页
   ·讨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个人简介第68-70页
导师简介第70-72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EA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木质素模型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