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选题背景第11页
   ·选题价值和意义第11-12页
     ·选题价值第11-12页
     ·选题意义第12页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18-24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第18-20页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第18-19页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第19-20页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第20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20-24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法哲学批判第21-22页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批判第22页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第22-24页
第3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第24-32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4-27页
     ·市民社会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第24-25页
     ·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物质交往关系第25页
     ·市民社会构成整个历史的基础第25-26页
     ·市民社会在发展中将被扬弃第26-27页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第27-32页
     ·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27-28页
     ·强调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28-29页
     ·重视国家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第30-32页
第4章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32-41页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与当前社会法制建设的现实矛盾第32-35页
     ·社会治理的法治意识有待增强第32-33页
     ·社会治理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第33-34页
     ·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比较欠缺第34-35页
   ·社会转型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现实矛盾第35-38页
     ·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复杂化第35-36页
     ·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第36页
     ·公共安全治理体制仍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第36-37页
     ·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健全第37-38页
   ·社会治理精细化与治理主体能力建设的现实矛盾第38-41页
     ·社会治理主体间“越位”和“缺位”现象突出第38-39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不足第39页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层次比较低第39-41页
第5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第41-51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指导下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第41-4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第41-42页
     ·社会组织是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第42-43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社会治理法制建设的启示第43-45页
     ·弘扬社会治理的法治精神第43页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第43-44页
     ·建立高效、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第44-45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启示第45-48页
     ·创新利益协调机制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第45-46页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注重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46-47页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要重视公民的人身安全第47-48页
     ·推进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制度化要重视其作用的发挥第48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社会治理主体建设的启示第48-51页
     ·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率第49页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建设第49-50页
     ·继续培养和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第50-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9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视阈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