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本文的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 第14-21页 |
| 一、农村生态文明解析 | 第14-16页 |
|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 (二)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4-15页 |
| (三)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第15-16页 |
| 二、农村生态文明的特点 | 第16-18页 |
| (一)历史性 | 第16页 |
| (二)特殊性 | 第16-17页 |
| (三)复杂性 | 第17页 |
| (四)长期性 | 第17页 |
| (五)持续性 | 第17-18页 |
| 三、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18-21页 |
|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21-22页 |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1-22页 |
|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22页 |
|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2-24页 |
| (一)“天人合一”思想 | 第23页 |
| (二)“节欲寡用”思想 | 第23-24页 |
| 三、我国当代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4-27页 |
| (一)可持续发展观 | 第24-25页 |
| (二)科学发展观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7-34页 |
| 一、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 (一)农村污染仍然严重 | 第27-28页 |
| (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 第28页 |
| (三)部分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 第28页 |
| (四)森林资源减少 | 第28-29页 |
|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 (一) 传统的发展观、政绩观根深蒂固 | 第29页 |
| (二) 粗放式的经营模式 | 第29-30页 |
| (三)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 (四) 基础设施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 第31-32页 |
| (五) 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欠缺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研究 | 第34-41页 |
|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4-35页 |
|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34页 |
|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 第34-35页 |
| (三)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模式 | 第35页 |
| 二、发展循环经济 | 第35-37页 |
| (一) 制定有效政策 | 第36页 |
|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36页 |
| (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 第36-37页 |
| 三、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 第37-38页 |
| (一)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 | 第37页 |
| (二)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 第37-38页 |
| 四、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 | 第38-39页 |
| (一)探寻农村发展新机制 | 第38页 |
| (二)转变政策扶持模式 | 第38-39页 |
| 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 第39-41页 |
| (一)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39页 |
| (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第39-40页 |
| (三)提高农村人口生态道德水平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个人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