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国内外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降凝剂的种类 | 第13-15页 |
| ·表面活性剂型 | 第13-14页 |
| ·聚合物型 | 第14页 |
| ·复配型共聚物 | 第14-15页 |
| ·降凝剂的降凝方法及原理 | 第15-18页 |
| ·降凝剂的降凝方法 | 第15-16页 |
| ·降凝剂的降凝机理 | 第16-18页 |
| ·降凝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原油组成(包括胶质和沥青质的影响) | 第18页 |
| ·降凝剂的结构 | 第18页 |
| ·降凝剂的加入量 | 第18-19页 |
| ·剪切作用 | 第19页 |
| ·其他因素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降凝剂聚(衣康酸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的合成及应用评价 | 第21-47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21-24页 |
| ·聚合单体的选择 | 第21页 |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21-22页 |
| ·聚合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23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23-24页 |
| ·偶氮类引发剂 | 第23页 |
| ·有机过氧类引发剂 | 第23-24页 |
| ·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4-26页 |
| ·部分药品的提纯 | 第26页 |
| ·实验步骤及装置 | 第26-28页 |
| ·聚合物的合成 | 第26页 |
| ·聚合物的接枝 | 第26页 |
|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 ·化学反应方程式 | 第27-28页 |
| ·降凝降粘效果评价 | 第28-29页 |
| ·凝点的测试方法 | 第28页 |
| ·粘度的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9-38页 |
|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页 |
| ·在线红外分析 | 第30-3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4-35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35-36页 |
| ·热失重分析(TG)分析 | 第36-37页 |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7-38页 |
| ·最佳合成条件与最佳使用条件的确定 | 第38-44页 |
|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38-40页 |
| ·聚合物的降凝性能评价 | 第40-41页 |
| ·聚合物的降粘性能评价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降凝剂聚(1-癸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评价 | 第47-65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7-48页 |
| ·实验步骤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 第48-49页 |
|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49-58页 |
|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 ·在线红外分析 | 第50-5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54-56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56-57页 |
| ·热失重分析(TG)分析 | 第57-58页 |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8页 |
| ·最佳合成条件与最佳使用条件的确定 | 第58-63页 |
|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58-60页 |
| ·聚合物的降凝性能评价 | 第60-61页 |
| ·聚合物的降粘性能评价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5-67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专利 | 第75-77页 |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