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选题依据及立论背景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启示 | 第29-33页 |
·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契约理论 | 第29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9-30页 |
·政策工具理论 | 第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30-31页 |
·物流成本管理理论 | 第31-32页 |
·物质流分析理论 | 第32页 |
·相关理论的启示 | 第32-33页 |
3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政策变化及对比分析 | 第33-45页 |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奖励政策及实施存在问题 | 第33-39页 |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奖励政策 | 第33-34页 |
·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34-38页 |
·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政策的变化 | 第39-40页 |
·财政奖励政策的废止及财政补助政策的出台 | 第39-40页 |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补助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40页 |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财政政策的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财政补助政策相对于财政奖励政策的优势 | 第40-41页 |
·财政补助政策相对于财政奖励政策的不足 | 第41-42页 |
·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入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作用 | 第42-45页 |
·有助于全面了解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状况 | 第42页 |
·有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财政支持 | 第42页 |
·有助于提高财政支持项目的节能效益 | 第42-43页 |
·有助于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 第43-45页 |
4 合同能源管理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原理及体系 | 第45-57页 |
·合同能源管理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原理 | 第45-48页 |
·物质流平衡原理 | 第45页 |
·基于物质流平衡原理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 | 第45-48页 |
·合同能源管理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体系 | 第48-55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下能源的流转过程 | 第49-50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下能源量的计算 | 第50-51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下节能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下能源成本的控制 | 第52-55页 |
·合同能源管理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思路 | 第55-57页 |
·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 第55页 |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前的物料流量成本核算 | 第55-56页 |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中的物料流量成本核算 | 第56页 |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后的物料流量成本核算 | 第56-57页 |
5 合同能源管理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案例 | 第57-73页 |
·项目简介及A热电厂工艺流程概况 | 第57-61页 |
·项目简介 | 第57-58页 |
·A热电厂工艺概况 | 第58-61页 |
·“乏汽余热利用”项目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 | 第61-71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应用的准备工作 | 第61页 |
·“乏汽余热利用”项目实施前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 | 第61-65页 |
·“乏汽余热利用”项目实施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 | 第65-69页 |
·“乏汽余热利用”项目实施后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应用 | 第69-71页 |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成果的运用 | 第71-73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73-75页 |
·制定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相关核算规范 | 第73页 |
·建立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数据 | 第73页 |
·推动合同能源管理中应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 | 第73页 |
·提倡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能源数据披露 | 第73-74页 |
·合同能源管理国家财政补助标准差别化 | 第74页 |
·出台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相关配套措施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5-76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