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煤中腐植酸提取及浮选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氧化煤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煤的氧化及氧化产物 | 第12-15页 |
·氧化煤的回收利用 | 第15-17页 |
·腐植酸的提取与利用 | 第17-21页 |
·腐植酸的提取方法 | 第17页 |
·腐植酸的性质 | 第17-19页 |
·腐植酸的利用 | 第19-21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原料性质研究 | 第23-41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试验方案 | 第24-27页 |
·试验步骤 | 第24-25页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试验方法及评定指标 | 第27-34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效果评定指标 | 第32-34页 |
·原煤性质分析 | 第34-39页 |
·工业分析与腐植酸含量测定 | 第34页 |
·粒度分析 | 第34-35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35页 |
·矿物质分析 | 第35-36页 |
·红外分析 | 第36页 |
·可浮性研究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氧化煤腐植酸提取试验研究 | 第41-61页 |
·腐植酸的提取 | 第41-47页 |
·固液比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NaOH浓度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提取时间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3页 |
·提取温度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粒度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提取方式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预处理对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47-56页 |
·H_2O_2氧化对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浓H_2SO_4氧化对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浮选对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6页 |
·综合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腐植酸钠对煤及其矿物质抑制规律 | 第61-75页 |
·样品制备与分析 | 第61-63页 |
·腐植酸性质分析 | 第63-64页 |
·腐植酸的工业分析 | 第63-64页 |
·腐植酸的红外分析 | 第64页 |
·改性试验 | 第64-70页 |
·腐植酸钠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抑制 | 第64-67页 |
·腐植酸钠对不同矿物质的抑制 | 第67-70页 |
·综合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五章 腐植酸钠在煤泥浮选中的抑制作用 | 第75-93页 |
·腐植酸钠在气煤浮选中的抑制作用 | 第75-83页 |
·煤样分析 | 第75-76页 |
·药剂最佳用量探索 | 第76-78页 |
·分步释放试验 | 第78-79页 |
·腐植酸钠作抑制剂浮选试验 | 第79-81页 |
·浮选产品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1-83页 |
·腐植酸钠在氧化煤浮选中的抑制作用 | 第83-88页 |
·抑制剂红外分析 | 第83页 |
·糊精作抑制剂反浮选 | 第83-85页 |
·腐植酸钠作抑制剂反浮选 | 第85-87页 |
·综合分析 | 第87-88页 |
·机理探索 | 第88-91页 |
·浮选产品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89页 |
·改性产品可浮性分析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