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 第13页 |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页 |
二、政府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政策理论 | 第21-23页 |
一、科斯手段 | 第21-22页 |
二、庇古手段 | 第22页 |
三、科斯手段和庇古手段的比较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波特假说 | 第23页 |
第四节 结构-行为-绩效-规制(S-C-P-R)分析框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 第25-36页 |
第一节 节能环保产业 | 第25-29页 |
一、产业概念 | 第25-26页 |
二、产业范围 | 第26-27页 |
三、产业特征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节能产业发展状况 | 第29-33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29页 |
二、内部结构 | 第29-33页 |
三、区域分布 | 第33页 |
第三节 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 第33-36页 |
一、基本状况 | 第33-34页 |
二、内部结构 | 第34-35页 |
三、区域分布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7页 |
第一节 节能环保投融资水平 | 第36-39页 |
一、节能投资 | 第36-37页 |
二、环保投资 | 第37-38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节能环保专项技术和人才投入水平 | 第39-42页 |
一、节能环保高技术企业 | 第39-40页 |
二、节能环保火炬项目 | 第40-41页 |
三、节能环保技术合同交易 | 第41页 |
四、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节能环保政策 | 第42-53页 |
一、分类与框架 | 第42-46页 |
二、命令—控制型工具 | 第46页 |
三、市场化工具 | 第46-51页 |
四、信息公开型工具 | 第51-52页 |
五、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产业环境因素 | 第53-56页 |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 第53-54页 |
二、市场化程度 | 第54-55页 |
三、外部技术环境 | 第55页 |
四、我国产业环境因素整体情况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其它因素 | 第56-57页 |
一、产业集聚程度 | 第56页 |
二、其他制度因素 | 第56页 |
三、国际贸易与合作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7-67页 |
第一节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S-C-P-R分析框架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59-66页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59页 |
二、方法介绍 | 第59-60页 |
三、数据处理 | 第60-62页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五、计算公因子权重 | 第64-65页 |
六、计算得分和排名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议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 | 第67-75页 |
第一节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3页 |
一、安徽节能环保投融资水平 | 第68-69页 |
二、安徽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水平 | 第69页 |
三、安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 第69-70页 |
四、安徽节能环保产业环境因素 | 第70-73页 |
五、安徽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和布局情况 | 第73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 第73-75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73-74页 |
二、相关建议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表 | 第81-89页 |
附图 | 第89-9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