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绪论 | 第16-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客观背景 | 第16-17页 |
·改变耕地质量偏低的现实背景 | 第17页 |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政策背景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第19-35页 |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9-46页 |
·基本概念 | 第39-41页 |
·耕地 | 第39页 |
·耕地质量 | 第39-40页 |
·土地整治 | 第40-41页 |
·高标准农田 | 第41页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第41页 |
·理论基础 | 第41-45页 |
·区位理论 | 第41-42页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42页 |
·土壤肥力理论 | 第42-43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43页 |
·生产要素理论 | 第43-4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土地整治建设内容与耕地质量影响分析 | 第46-56页 |
·土地整治建设内容 | 第46-48页 |
·土地平整 | 第46页 |
·土壤改良 | 第46页 |
·灌溉与排水 | 第46-47页 |
·田间道路 | 第47页 |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 第47页 |
·农田输配电 | 第47-48页 |
·其他工程 | 第48页 |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 第48-51页 |
·田块整治 | 第48-49页 |
·土壤改良 | 第49页 |
·灌排设施建设 | 第49页 |
·田间道路整修 | 第49-50页 |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建设 | 第50页 |
·农田输配电设施配套建设 | 第50页 |
·农业科技服务应用建设 | 第50页 |
·后续管护服务建设 | 第50-51页 |
·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因素影响分析 | 第51-55页 |
·土地平整工程 | 第51-52页 |
·土壤改良工程 | 第52-53页 |
·灌溉与排水工程 | 第53-54页 |
·田间道路工程 | 第54页 |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开放式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78页 |
·已有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56-58页 |
·农用地质量分等评价指标 | 第57页 |
·农用地定级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 | 第58页 |
·土地整治影响因素与已有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 第58-65页 |
·不同管理部门对耕地质量认识分析 | 第58-59页 |
·不同省份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土地整治影响耕地质量因素与已有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5-77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66-67页 |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第67-71页 |
·开放式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1-7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定方法研究 | 第78-94页 |
·评价原则及依据 | 第78-79页 |
·评价原则 | 第78页 |
·评价依据 | 第78-79页 |
·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评定方法 | 第79-84页 |
·资料收集与评价底图确定 | 第79-80页 |
·评定单元划分 | 第80页 |
·指标数据获取 | 第80页 |
·耕地等别计算与划分 | 第80-83页 |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 第83-84页 |
·定级评价指标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84-85页 |
·定级评价指标修正体系的建立 | 第84-85页 |
·定级评价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 | 第85页 |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85-91页 |
·土地利用系数概念与作用 | 第85-86页 |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理论分析 | 第86-88页 |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方法 | 第88-91页 |
·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91-93页 |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第92页 |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定实证研究 | 第94-124页 |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94-10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94-97页 |
·数据来源 | 第97-100页 |
·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定 | 第100-104页 |
·分等参数和评价因素确定 | 第101-102页 |
·土地整治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定 | 第102-104页 |
·定级评价指标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分析 | 第104-109页 |
·定级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05页 |
·评价指标权重与分级分值确定 | 第105-107页 |
·耕地质量等别修正计算结果 | 第107-109页 |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分析 | 第109-115页 |
·单产调查逐级修正法 | 第109-110页 |
·耕地利用水平修正法 | 第110-111页 |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1-115页 |
·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的耕地质量评价分析 | 第115-122页 |
·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的耕地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第115-119页 |
·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的耕地质量评价建议与应用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7 耕地质量限制因素与整治提升策略研究 | 第124-1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24-127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27-128页 |
·耕地质量等别特征综合分析 | 第128-132页 |
·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特征 | 第128-129页 |
·耕地利用等别分布特征 | 第129-131页 |
·耕地经济等别分布特征 | 第131-132页 |
·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分析 | 第132-138页 |
·不同因素对耕地质量影响分析 | 第133页 |
·耕地自然条件限制因素分析 | 第133-136页 |
·耕地利用条件限制因素分析 | 第136-137页 |
·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对比分析 | 第137-138页 |
·区域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策略 | 第138-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8.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研究不足 | 第143页 |
·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附录 | 第15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