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5页 |
§1.1 引言 | 第20-22页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23-32页 |
·石质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及其对清洗技术的特殊要求 | 第23-26页 |
·石质文物清洗技术现状 | 第26-29页 |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9-32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路线 | 第32-35页 |
·要研究内容 | 第32页 |
·研究路线 | 第32-33页 |
·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研究 | 第35-70页 |
§2.1 户外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调查 | 第35-44页 |
·云冈石窟表面污染物调查 | 第35-41页 |
·花山岩画表面污染调查 | 第41-44页 |
§2.2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检测及其成因分析 | 第44-63页 |
·常见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检测分析 | 第44-58页 |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形成机理探讨 | 第58-61页 |
·污染物分类研究 | 第61-63页 |
§2.3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影响及其去除必要性 | 第63-68页 |
·石质文物污染物对石质文物的影响 | 第63-67页 |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去除必要性 | 第67-68页 |
§2.4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性质总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微粒子喷射作用机理及其喷射过程数字化模拟 | 第70-105页 |
§3.1 石质文物微粒子喷射清洗技术的界定及其技术特征 | 第70-71页 |
§3.2 微粒子喷射设备组成 | 第71-73页 |
§3.3 喷射清洗磨料的特征 | 第73-76页 |
·文物保护领域常用喷射清洗磨料 | 第73-74页 |
·喷射磨料性能 | 第74-76页 |
§3.4 微粒子喷射清洗作用模式及其影响参数 | 第76-79页 |
·微粒子喷射清洗去除基本模式 | 第76-78页 |
·微粒子喷射清洗的影响参数 | 第78-79页 |
§3.5 喷料粒子加速理论基础及其射流形制 | 第79-89页 |
·气流速基本理论及其喷嘴出口空气流速度的估算 | 第79-81页 |
·粒子加速基本规律及其喷嘴出口粒子速度变化趋势 | 第81-84页 |
·空气—粒子喷射流形制 | 第84-89页 |
§3.6 粒子喷射流喷出模型及其射流压力模拟计算 | 第89-103页 |
·模型描述及方程 | 第89-92页 |
·设计工况 | 第92-93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3-10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石质文物微粒子清洗的安全性研究 | 第105-130页 |
§4.1 粒子冲击及其岩石表面的应力应变 | 第105-106页 |
§4.2 微粒子喷射前后形貌改变测量 | 第106-115页 |
·样块准备及其实验方法 | 第107页 |
·表面破损显微检测分析 | 第107-113页 |
·破损外观改变参数表征 | 第113-115页 |
§4.3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质量损失测量 | 第115-127页 |
·磨料硬度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喷射角度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喷料颗粒大小及其形状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喷射压力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4.4 结果分析及其结论 | 第127-130页 |
·数据结果讨论 | 第127-128页 |
·微粒子喷射清洗安全性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130-154页 |
§5.1 污染界面及其去除模式 | 第130-132页 |
§5.2 不同污染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132-142页 |
·样块的加工及其污染的模拟 | 第132-133页 |
·具体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 第133-142页 |
§5.3 现场综合实施案例 | 第142-152页 |
·花山岩画基本情况及工作目的 | 第142-143页 |
·花山岩画制作工艺 | 第143-144页 |
·花山岩画表面污染状况及分析 | 第144-148页 |
·花山岩画污染物去除实验 | 第148-149页 |
·花山岩画综合清洗实验结果分析 | 第149-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9页 |
§6.1 研究成果及其结论 | 第154-157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