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概况 | 第12-13页 |
·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种类及其病原 | 第12页 |
·引起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葡萄苦腐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葡萄苦腐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3-14页 |
·病原菌寄主范围及形态特征 | 第14页 |
·葡萄苦腐病菌分类地位 | 第14页 |
·葡萄苦腐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葡萄苦腐病病害循环过程 | 第15页 |
·葡萄苦腐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农业防治 | 第15-16页 |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葡萄苦腐病菌的分子检测手段 | 第16页 |
3 葡萄白腐病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葡萄白腐病的分布、危害 | 第16-17页 |
·葡萄白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形态特征 | 第17页 |
·葡萄白腐病菌分类地位 | 第17页 |
·葡萄白腐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葡萄白腐病病害循环过程 | 第18页 |
·品种抗病性 | 第18页 |
·葡萄白腐病的防治 | 第18-19页 |
·Coniella属内种的分类依据 | 第19-20页 |
4 葡萄溃疡病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葡萄溃疡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20-21页 |
·葡萄溃疡病症状 | 第21页 |
·葡萄溃疡病病原种类 | 第21页 |
·葡萄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21页 |
·葡萄溃疡病病害循环过程 | 第21-22页 |
·葡萄溃疡病的防治 | 第22页 |
·核酸序列分析在葡萄溃疡病菌鉴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7 本论文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葡萄苦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25-43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25-31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1页 |
·病害田间症状描述及样品采集 | 第26页 |
·病原菌的分离及菌种保藏 | 第26-27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7页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8-29页 |
·G.uvicola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病原菌的形态及分子生物鉴定 | 第32-35页 |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 第32-33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33-35页 |
·葡萄苦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5-38页 |
·培养基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温度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pH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光照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碳源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氮源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G.uvicola菌丝致死温度 | 第38页 |
·葡萄苦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38-41页 |
·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38页 |
·引物的灵敏性验证 | 第38页 |
·巢式PCR检测体系建立及引物灵敏度验证 | 第38-40页 |
·qPCR检测体系建立及灵敏度测定 | 第40页 |
·江西各地烂果样品G.uvicola带菌情况 | 第40-4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葡萄白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 第43-60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43-47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主要供试培养基 | 第43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43-44页 |
·供试杀菌剂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7页 |
·病害田间症状描述及样品采集 | 第44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菌种保存 | 第44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44页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44-45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5-46页 |
·病原菌C. castane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46页 |
·7种杀菌剂对C. castaneicola的毒力测定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47页 |
·病原菌的形态及分子生物鉴定 | 第47-51页 |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 第47-49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9-51页 |
·栗生垫壳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培养基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页 |
·温度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页 |
·pH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光照对C 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碳源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氮源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C.castaneicola菌丝致死温度 | 第53-54页 |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毒力测定 | 第54-58页 |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抑菌率 | 第54-57页 |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毒力 | 第57-5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葡萄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60-74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60-63页 |
·材料 | 第60页 |
·方法 | 第60-63页 |
·病害田间调查及症状描述 | 第60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 | 第60页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60-61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1页 |
·B.dothiaea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61-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63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63-65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65-69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65-66页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6-69页 |
·葡萄座腔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69-72页 |
·培养基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9页 |
·温度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9页 |
·pH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9-70页 |
·光照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0页 |
·碳源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氮源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1-72页 |
·B.dothidea菌丝致死温度 | 第7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