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相匡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学术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匡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6页 |
1. 关于匡衡生平事迹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关于匡衡经学思想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关于匡衡政治生活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一、 匡衡的生平事迹 | 第17-29页 |
(一) 匡衡的故里与字号 | 第17-22页 |
1. 辨析《史记》中关于匡衡的记载 | 第17-18页 |
2. 匡衡的故里 | 第18-21页 |
3. 匡衡的字号 | 第21-22页 |
(二) 匡衡艰苦求学 | 第22-24页 |
1. 治生与求学并行 | 第22-23页 |
2. 师承《齐诗》,参加博士弟子课试 | 第23-24页 |
(三) 匡衡与匡氏家族 | 第24-29页 |
1. 匡衡的远祖 | 第24-25页 |
2. 匡衡的家族 | 第25-27页 |
3. 匡衡对家族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二、 匡衡的经学成就 | 第29-43页 |
(一) 匡衡经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29-33页 |
1. 时代背景: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 第29-30页 |
2. 文化熏陶:地区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历史机遇:选官制度的倾向 | 第31-33页 |
(二) 匡衡主要经学思想概述 | 第33-41页 |
1. 匡衡与《郊祀歌》 | 第33-34页 |
2. 匡衡与《齐诗》 | 第34-38页 |
3. 匡衡的易学思想 | 第38-41页 |
(三) 匡衡经学思想的影响 | 第41-43页 |
1. 传承儒家学说 | 第41页 |
2. 影响西汉政治 | 第41-43页 |
三、 匡衡的政治生活 | 第43-63页 |
(一) 匡衡步入仕途 | 第43-49页 |
1. 通过博士弟子课试任平原文学 | 第43页 |
2. 史高举荐匡衡以对抗萧望之 | 第43-45页 |
3. 以经论政,屡被提拔 | 第45-49页 |
(二) 匡衡达到仕途巅峰 | 第49-54页 |
1. 议政多以经学为根本 | 第49-52页 |
2. 政治斗争中明哲保身 | 第52-54页 |
(三) 匡衡被罢免 | 第54-56页 |
1. 朝臣弹劾匡衡失职 | 第54-55页 |
2. 匡衡因事再被弹劾 | 第55-56页 |
(四) 匡衡与汉朝政治 | 第56-63页 |
四、 匡衡的历史地位 | 第63-68页 |
(一) 历史上的评价:对匡衡褒贬不一 | 第63-66页 |
(二) 匡衡功大于过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