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中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概述 | 第19-27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内涵 | 第19-21页 |
·投资者适当性 | 第19-20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第20-21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本要求 | 第21-23页 |
·了解投资者 | 第21-22页 |
·了解产品或者服务 | 第22页 |
·执行适当性匹配 | 第22页 |
·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 | 第22-23页 |
·必要记录留痕 | 第23页 |
·期货市场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保障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必然要求 | 第24页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3页 |
·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系统框架 | 第27-28页 |
·概念的初次引入 | 第27页 |
·概念的正式提出 | 第27-28页 |
·概念的逐步细化 | 第28页 |
·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主要规定 | 第28-29页 |
·了解投资者的规定 | 第28页 |
·产品评估及执行适当性匹配的规定 | 第28-29页 |
·风险揭示与信息披露的规定 | 第29页 |
·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了解投资者不到位 | 第29-30页 |
·投资者评估不科学 | 第30-31页 |
·产品评估缺失、适当性匹配执行不到位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制约因素 | 第33-38页 |
·制度安排较为欠缺 | 第33-34页 |
·制度规定效力偏低 | 第33页 |
·制度规定缺乏系统 | 第33-34页 |
·违规责任较不明确 | 第34页 |
·执行上较为乏力 | 第34-36页 |
·岗位内部监督不严 | 第34-35页 |
·管理层人员管理经验缺乏,适当性管理意识淡薄 | 第35页 |
·内部培训不足,员工认识不到位 | 第35-36页 |
·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 第36-37页 |
·宣传教育不足,投资者认识不到位 | 第36-37页 |
·部门监督配合不到位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国外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比较与借鉴 | 第38-48页 |
·美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第38-40页 |
·美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概况 | 第38-39页 |
·美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特点 | 第39-40页 |
·欧盟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第40-41页 |
·欧盟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概况 | 第40页 |
·欧盟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特点 | 第40-41页 |
·日本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第41-45页 |
·日本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概况 | 第41-42页 |
·日本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特点 | 第42-45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较高级别的立法规范 | 第45页 |
·投资者分类保护的机制 | 第45-46页 |
·明确金融服务机构的适当性义务 | 第46页 |
·明确违反适当性的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强化我国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建议 | 第48-54页 |
·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 | 第48-50页 |
·提高立法规范的效力层级 | 第48页 |
·建立统一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 | 第48-49页 |
·明确违反适当性规定的法律责任 | 第49-50页 |
·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 | 第50-52页 |
·建立严格的岗位内部监督执行体制 | 第50-51页 |
·健全管理层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提高管理层人员认识水平 | 第51页 |
·加强员工内部培训 | 第51-52页 |
·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 第52-53页 |
·加强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 第52页 |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1、结论 | 第54页 |
2、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