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采油厂让29-让41井区扶余油层断裂与砂体匹配控油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完成工作量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 第13-17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页 |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3-14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4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4-17页 |
| ·扶余油层主要断裂特征 | 第14-15页 |
| ·扶余油层断层类型及其分布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时间单元划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 | 第17-50页 |
|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7-22页 |
|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方案 | 第17-18页 |
| ·探评井、大区域地层、砂组、小层对比技术研究 | 第18-22页 |
|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2-50页 |
| ·相类型、沉积特征 | 第22-24页 |
| ·测井微相模式建立 | 第24-25页 |
| ·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25-50页 |
| 第三章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 第50-66页 |
| ·砂体类型及储层沉积特征 | 第50-59页 |
| ·研究区扶余油层为西南保康物源 | 第50页 |
| ·储层沉积特征决定分流河道为主要的储油单元 | 第50-52页 |
| ·扶余油层垂向沉积演化规律 | 第52-54页 |
| ·扶余油层中部砂体最发育,垂向连通最好 | 第54-56页 |
| ·提出了扶余油层河流—浅水三角洲3 种沉积模式 | 第56-59页 |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59-64页 |
| ·油水平面分布规律 | 第59-60页 |
| ·油水剖面分布规律 | 第60-64页 |
| ·断层和砂体匹配控油特征 | 第64-66页 |
| ·反向断层遮挡聚油的基本原理 | 第64页 |
| ·反向断层上升盘河道发育井区油气富集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 第66-69页 |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6-67页 |
| ·有利目标区刻画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详细摘要 | 第76-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