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架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第16-17页 |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脉络 | 第17页 |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 | 第17-23页 |
·互联网支付 | 第17-19页 |
·互联网基金销售 | 第19页 |
·P2P 网络借贷 | 第19-20页 |
·电商小贷 | 第20-21页 |
·众筹融资 | 第21-22页 |
·互联网保险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 第23-30页 |
·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一般金融风险 | 第23-25页 |
·流动性风险 | 第23-24页 |
·信用风险 | 第24页 |
·市场风险 | 第24-25页 |
·操作风险 | 第25页 |
·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特殊风险 | 第25-27页 |
·法律风险 | 第25-26页 |
·技术风险 | 第26-27页 |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研究——以 P2P 为例 | 第27-30页 |
·P2P 企业风险控制措施比较 | 第27-28页 |
·P2P 企业风险控制措施评价 | 第28-30页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比较 | 第30-34页 |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研究 | 第30-31页 |
·美国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30页 |
·欧盟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30-31页 |
·英国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31页 |
·日本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31页 |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经验 | 第31-32页 |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对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评价 | 第33-34页 |
·分业监管体系优点 | 第33页 |
·分业监管体系局限性 | 第33页 |
·法规体系的评价 | 第33-34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34-40页 |
·监管原则——以底线思维来考量 | 第34-35页 |
·监管主体——行政主体与行业主体并重 | 第35-37页 |
·行政主体 | 第35-37页 |
·坚持分业监管主体 | 第35页 |
·加强监管主体横向沟通协调 | 第35-36页 |
·完善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监管体系 | 第36-37页 |
·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协会 | 第37页 |
·监管内容——按业态不同分别设计 | 第37-38页 |
·监管方式——“四监管”齐头并进 | 第38页 |
·监管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征信体系 | 第38-40页 |
·完善法律保障 | 第38-39页 |
·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 第39-4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