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9-26页 |
·地面沉降原因与机理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地面沉降预测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宁波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6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荷载和地下水开采作用下地面沉降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29-49页 |
§2.1 考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的地面沉降数学模型 | 第29-33页 |
·考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的地面沉降基本方程 | 第29-33页 |
·定解条件 | 第33页 |
§2.2 特殊问题的处理 | 第33-36页 |
·混合井流问题的处理 | 第33-35页 |
·孔隙度、渗透系数等参数随应力应变的变化 | 第35-36页 |
§2.3 数值解法 | 第36-44页 |
·位移、孔压模式和插值函数 | 第37页 |
·有限元方程的推导 | 第37-44页 |
·定解条件 | 第44页 |
§2.4 程序设计软件开发 | 第44-49页 |
·计算程序设计 | 第44-45页 |
·软件功能结构 | 第45-4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 第49-75页 |
§3.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 | 第49-50页 |
·研究区范围 | 第49-50页 |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 第50页 |
§3.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50-54页 |
·前第四系地质概况 | 第51页 |
·第四系概况 | 第51-53页 |
·地质构造 | 第53-54页 |
§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4-63页 |
·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组)划分 | 第54-56页 |
·地下水流动系统主要特征 | 第56-59页 |
·地下水流场分布和演化特征 | 第59-63页 |
§3.4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69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63-64页 |
·工程地质分层 | 第64-67页 |
·岩土物理力学特性 | 第67-69页 |
§3.5 地面沉降概况 | 第69-75页 |
·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第70-75页 |
第四章 宁波平原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 第75-116页 |
§4.1 模型概化 | 第75-84页 |
·模型范围 | 第75-76页 |
·模型分层及力学特性 | 第76-80页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 第80-84页 |
§4.2 岩土变形本构模型概化及特征 | 第84-90页 |
§4.3 地面沉降数值模型 | 第90-116页 |
·网格剖分 | 第90-91页 |
·初始条件 | 第91-92页 |
·边界条件 | 第92-93页 |
·模型参数分区及初步选取 | 第93-96页 |
·源汇项 | 第96-103页 |
·模型识别 | 第103-116页 |
第五章 地面沉降预测及防控建议 | 第116-122页 |
§5.1 不同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评价 | 第116-119页 |
·抽水和荷载对地面沉降影响 | 第116-117页 |
·回灌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5.2 地面沉降预测 | 第119-121页 |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 | 第119页 |
·地下水开采及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 | 第119-121页 |
§5.3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建议 | 第121-122页 |
·地面沉降监测与信息管理 | 第121页 |
·地面沉降防控对策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22-124页 |
§6.1 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