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述评 | 第14-23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 | 第14-17页 |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第14-15页 |
·工业发展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第16-17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人类与自然关系指明方向 | 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支持 | 第17-18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予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文化生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系统性特征 | 第19-23页 |
·文化的生态系统 | 第19-20页 |
·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20-21页 |
·文化生态系统基本的原则 | 第21-23页 |
3 文化生态与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阐述 | 第23-37页 |
·文化的诠释、特征及功能 | 第23-26页 |
·文化的诠释 | 第23页 |
·文化的特征 | 第23-25页 |
·文化功能 | 第25-26页 |
·文化生态的涵义、构成及表现方式 | 第26-30页 |
·文化生态的涵义 | 第26-27页 |
·文化生态的构成及表现方式 | 第27-29页 |
·文化生态的特点 | 第29-30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阐述 | 第30-37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现状 | 第30-31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分类 | 第31-35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特点 | 第35-37页 |
4 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视角下的陕北民俗文化生态 | 第37-48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 第37-40页 |
·陕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37-39页 |
·陕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 | 第39-40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社会、人文环境特征 | 第40-45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社会环境特征 | 第40-42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人文环境特征 | 第42-45页 |
·陕北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第45-48页 |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传承 | 第45页 |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创新 | 第46-48页 |
5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现状与问题 | 第48-53页 |
·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 第48-49页 |
·科技、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流变 | 第49-50页 |
·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的问题与现状 | 第50-52页 |
·群众文化生活内涵有待丰富 | 第52-53页 |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陕北民俗文化生态体系的再塑 | 第53-61页 |
·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的系统规划 | 第53-55页 |
·科学使用并保护文化资源 | 第53-54页 |
·营造良性文化产业氛围 | 第54页 |
·陕北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 第54-55页 |
·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 第55-58页 |
·保护和建构陕北文化的传承机制 | 第55-56页 |
·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的适应机制 | 第56-57页 |
·建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机制 | 第57页 |
·文化生态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相结合 | 第57页 |
·强化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 | 第57-58页 |
·健全陕北民俗文化生态管理体制 | 第58页 |
·传统文化生态与文化创新 | 第58-61页 |
7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