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英文注释表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第9-12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9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型 | 第9-10页 | 
| ·临床、实验室和放射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Kellgren-Lawrence分级 | 第10页 | 
| ·骨性关节炎分类 | 第10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 1. 研究分组 | 第12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 ·关节镜治疗(A组) | 第12-14页 | 
|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B组) | 第14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 ·、观察周期 | 第14-15页 | 
|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 ·、数据整理 | 第15页 | 
|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6-20页 | 
| 1. 两组基线资料情况的比较 | 第16-18页 | 
| ·、A组与B组年龄构成分布的比较 | 第16页 | 
| ·、A组与B组性别构成分布的比较 | 第16-17页 | 
| ·、A组与B组手术部位分布的比较 | 第17页 | 
| ·、A组与B组X线片分型分布的比较 | 第17-18页 | 
| ·、A组与B组术前静息痛及术前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布情况的比较 | 第18页 | 
| 2. 疗效分析 | 第18-19页 | 
|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比较 | 第18页 | 
|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 | 第18-19页 | 
| 3. 结果 | 第19-20页 | 
| ·、A组内比较 | 第19页 | 
| ·、B组内比较 | 第19页 | 
| ·、A组与B组组间比较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20-33页 | 
| 1、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20-21页 | 
| 2、中医对骨关节炎及静息痛的认识 | 第21页 | 
| 3. 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 第21-24页 | 
| ·、非手术治疗 | 第22-23页 | 
| ·、手术治疗 | 第23-24页 | 
| ·、新兴治疗方法 | 第24页 | 
| 4. 白介素-1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 5. 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 | 第25-26页 | 
| 6. 静息痛产生的原因 | 第26页 | 
| 7. 骨内压的生理 | 第26-27页 | 
| 8. 骨内高压产生的原因 | 第27-29页 | 
| ·骨内静脉淤滞血说 | 第27页 | 
| ·骨内血管活性反应降低学说 | 第27-28页 | 
| ·交感神经的影响 | 第28页 | 
| ·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对骨内压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 9. 骨内高压与OA的关系 | 第29页 | 
| 10. 静息痛的治疗方式 | 第29-31页 | 
| ·、物理方法 | 第29-30页 | 
| ·、药物疗法 | 第30页 | 
| ·、手术方式 | 第30-31页 | 
| 11. 关节镜清理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伴静息痛优势明显 | 第31页 | 
| 12. 结论 | 第31页 | 
| 13. 问题与展望 | 第31-33页 | 
| ·问题 | 第31-32页 | 
| ·展望 | 第32-33页 | 
| 附表1 | 第33-34页 | 
| 附表2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综述 | 第4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