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范式的生态转型第8-16页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13-16页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背景第16-24页
 一、 国际背景: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第16-17页
  (一) 生态系统的失衡第16页
  (二) 环境危机的蔓延第16-17页
  (三) 全球资源的短缺第17页
 二、 国内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第17-18页
  (一) 粗放型发展方式第17-18页
  (二) 生态危机的凸显第18页
 三、 理论背景:中外生态思想的借鉴第18-24页
  (一)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第18-20页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第20-22页
  (三) 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第22-24页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索历程第24-36页
 一、 探索阶段:1949 年至 1971 年第24-26页
  (一) 形而上的探索第24-25页
  (二) 形而下的实践第25-26页
 二、 起步阶段:1972 年至 1994 年第26-29页
  (一) 环保国策的确定第27页
  (二) 增长方式的转变第27-28页
  (三) 人口数量的控制第28页
  (四) 教育科技的并举第28-29页
  (五) 环保法制的建设第29页
 三、 发展阶段:1995 年至 2002 年第29-32页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30-31页
  (二) 科教兴国战略第31页
  (三) 新型工业化道路第31-32页
 四、 成熟阶段:2003 年至今第32-36页
  (一) 在战略思想层面,提出科学发展观第32-33页
  (二) 在本质属性层面,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第33页
  (三) 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两型社会”第33-34页
  (四) 在文明形态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第34-36页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6-48页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36-37页
  (一) 哲学层面:理论对改造世界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36-37页
  (二) 逻辑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彼此共生第37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可持续发展第37-40页
  (一)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三重内涵第38-39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三维特征第39-40页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转变发展方式第40-43页
  (一) 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考察第40-41页
  (二) 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性探索第41-43页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两型社会”第43-48页
  (一) “两型社会”的提出第43-44页
  (二) “两型社会”的内涵第44-45页
  (三) “两型社会”的实质第45页
  (四) “两型社会”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第45-48页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第48-54页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必要性第48-50页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第48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第48-49页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第49页
  (四)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第49页
  (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观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觉第49-50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发展第50-54页
  (一) 纳入总体布局:新战略第50-51页
  (二) 全面谋划路径:新策略第51页
  (三) 建立制度体系:新举措第51-52页
  (四) 建设美丽中国:新目标第52-54页
结语 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的历史任务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件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国初期我国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研究
下一篇:现代性处境中失而复得的时间美学--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