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前言 | 第12页 |
| ·稀土氧化物 | 第12页 |
| ·La_2O_3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6页 |
| ·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 ·La_2O_3的应用 | 第14-16页 |
| ·密度泛函理论对掺杂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对团簇掺杂的研究 | 第17页 |
| ·对简单氧化物掺杂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对稀土氧化物掺杂的研究 | 第18页 |
| ·本工作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 第2章 计算方法与基础理论 | 第22-36页 |
| ·第一性原理方法 | 第22页 |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2-33页 |
| ·Thomas-Fermi模型 | 第23-24页 |
|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4-26页 |
| ·Kohn-Sham方程 | 第26-27页 |
| ·交换关联能函数近似 | 第27-28页 |
| ·赝势方法 | 第28-32页 |
| ·自洽- 迭代方法 | 第32-33页 |
| ·DFT+U | 第33页 |
| ·常用计算程序简介 | 第33-34页 |
| ·CASTEP模块简介 | 第34-36页 |
| 第3章 La_2O_3的电子结构及其光学性质的理论计算 | 第36-48页 |
| ·理论模型 | 第36页 |
| ·计算参数的设置 | 第36-39页 |
| ·交换关联泛函 | 第37-38页 |
| ·平面波截断能 | 第38页 |
| ·k 点的设置 | 第38页 |
| ·赝势选择 | 第38-39页 |
| ·其他参数 | 第39页 |
| ·优化结果 | 第39-40页 |
| ·本征 La_2O_3的电子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 ·本征 La_2O_3的光学性质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介电函数 | 第43-44页 |
| ·折射率 | 第44页 |
| ·反射谱与吸收谱 | 第44-46页 |
| ·能量损失谱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Eu和Yb共掺杂 La_2O_3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50-58页 |
|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 ·Eu, Yb共掺杂 La_2O_3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51-58页 |
| ·晶体结构 | 第51-52页 |
| ·电子结构 | 第52-54页 |
| ·光学性质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5章 C O2在掺杂的 La_2O_3( 001 )表面吸附 | 第60-74页 |
| ·La_2O_3( 001 )表面建立和计算分析 | 第60-64页 |
| ·模型建立和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 ·表面能的计算 | 第61-62页 |
| ·表面弛豫 | 第62-63页 |
| ·电子结构分析 | 第63-64页 |
| ·气体 CO_2在 La_2O_3(001) 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64-70页 |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64-68页 |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 ·掺杂 La_2O_3(001)表面吸附 C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70-74页 |
| ·掺杂元素的选择 | 第70页 |
| ·建立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70-72页 |
| ·计算结构与讨论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6章 结论及其建议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