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热解特性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生物质能概述 | 第14-19页 |
| ·生物质能特点 | 第15页 |
|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 第17-19页 |
| ·生物质热解 | 第19-25页 |
| ·生物质热解技术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第2章 不同实验条件对麦秸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27-34页 |
| ·实验 | 第27-29页 |
| ·材料处理及工业分析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28页 |
|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粒径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升温速率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麦秸主热解阶段的热分解动力学 | 第31-33页 |
| ·主热解阶段机制函数的推断 | 第31页 |
| ·不同实验条件对麦秸热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转化率下的动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预处理对麦秸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4-40页 |
| ·实验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酸洗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碱洗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微波、超声处理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预处理对麦秸热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无机金属盐对麦秸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 ·实验 | 第40-4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碱金属盐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碱土金属盐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过渡金属盐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43页 |
| ·复合型催化剂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无机金属盐对麦秸热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麦秸与煤热解特性研究 | 第46-54页 |
| ·实验 | 第46-47页 |
| ·材料处理及工业分析 | 第46-47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47页 |
|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烟煤和无烟煤单独热解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 ·不同掺混比对烟煤与麦秸共热解实验过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掺混比对无烟煤与麦秸共热解实验过程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麦秸与煤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50-52页 |
| ·煤单独热解机制函数的推断 | 第50-51页 |
| ·麦秸与煤共热解过程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创新点 | 第55页 |
| ·不足之处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 附录 40 种常见动力学机理函数表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