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高惰质组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与表征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1页 |
| ·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与反应机理 | 第11-13页 |
| ·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 ·煤直接液化的反应机理 | 第12-13页 |
| ·煤炭直接液化典型工艺 | 第13-18页 |
| ·德国IG和IGOR工艺 | 第14-15页 |
| ·美国H-Coal、CTSL和HTI工艺 | 第15-16页 |
| ·美国EDS工艺和日本的NEDOL工艺 | 第16-17页 |
| ·神华直接液化技术 | 第17-18页 |
| ·煤直接液化的溶剂 | 第18-22页 |
| ·溶剂的分类 | 第18-19页 |
| ·溶剂的作用和特点 | 第19-20页 |
| ·溶剂性质对煤液化的影响 | 第20页 |
| ·煤液化对溶剂的质量要求 | 第20页 |
| ·循环溶剂 | 第20-22页 |
| ·溶剂加氢参数及其影响 | 第22-24页 |
| ·反应压力 | 第22页 |
| ·反应温度 | 第22-23页 |
| ·反应停留时间 | 第23页 |
| ·气液比 | 第23-24页 |
| ·氢耗量 | 第24页 |
|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选题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案 | 第26-35页 |
| ·试验原料 | 第26-30页 |
| ·原料油 | 第26页 |
| ·反应氢气 | 第26页 |
| ·硫化剂 | 第26-27页 |
| ·钝化剂 | 第27页 |
| ·加氢催化剂 | 第27-30页 |
| ·试验装置流程 | 第30-33页 |
| ·加氢反应装置 | 第30-32页 |
| ·实沸点蒸馏仪 | 第32页 |
| ·其他仪器 | 第32-33页 |
| ·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 ·加氢反应条件 | 第33页 |
| ·加氢试验 | 第33页 |
| ·油品切割与配比 | 第33-34页 |
| ·溶剂分析表征 | 第34页 |
| ·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油收率计算 | 第34页 |
| ·气产率计算 | 第34页 |
| ·氢耗计算 | 第34-35页 |
| 第3章 溶剂性质分析 | 第35-50页 |
| ·温度、空速对溶剂基本性质的影响 | 第35-39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35-3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温度、空速对气产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39-4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氢耗对溶剂油结构组成的影响 | 第42-47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42-45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溶剂油各馏分收率及其组成变化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47-4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配比溶剂的煤液化试验分析 | 第50-60页 |
| ·配比溶剂性质组成分析 | 第50-53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50-52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配比溶剂的煤液化反应分析 | 第53-58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54-5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配比溶剂与示范厂溶剂对比 | 第58-59页 |
| ·结果与图表 | 第5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经济效益估算 | 第60-64页 |
| ·神华高惰质组煤液化示范厂经济性 | 第60-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