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0页 |
·苯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8-11页 |
·苯酚的性质及毒理 | 第8页 |
·苯酚废水处理方法 | 第8-11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9页 |
·生物法 | 第9-10页 |
·高级氧化法 | 第10-11页 |
·非均相芬顿催化剂技术应用 | 第11-14页 |
·非均相芬顿氧化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常用载体 | 第12-14页 |
·凹凸棒土及其应用 | 第14-17页 |
·凹凸棒土结构 | 第14-16页 |
·凹凸棒土的应用 | 第16-17页 |
·吸附性能 | 第16页 |
·凹凸棒土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其他应用 | 第17页 |
·课题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课题立论依据 | 第17-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凹凸棒土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0-3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方案 | 第21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1-23页 |
·铁负载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苯酚的测定 | 第22页 |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 第22-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30页 |
·FeCl_3溶液浓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液固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水浴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6-29页 |
·浸渍时间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30-35页 |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33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3-34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凹凸棒土非均相催化剂降解苯酚废水的性能研究 | 第37-4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7页 |
·实验方案 | 第37-38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8页 |
·苯酚测定 | 第38页 |
·TOC 测定 | 第38页 |
·铁离子测定 | 第38页 |
·催化剂基本性能测试 | 第38-41页 |
·催化剂吸附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对照实验 | 第39-40页 |
·铁离子的溶出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催化剂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H_2O_2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反应初始 pH 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凹凸棒土的造粒研究 | 第47-5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实验方案 | 第48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8页 |
·苯酚测定 | 第48页 |
·TOC 测定 | 第48页 |
·铁离子测定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造粒的影响 | 第48-49页 |
·造粒后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第49-50页 |
·造粒后铁离子的溶出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