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第11页 |
|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1页 |
|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1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1-14页 |
|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6-18页 |
| ·茎蘖动态 | 第16-17页 |
| ·干物质积累及 N、P、K 养分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养分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碳库及其组分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第18页 |
| ·水稻根系测定 | 第18页 |
|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 ·边际成本报酬率 | 第18页 |
| ·碳库指标 | 第18页 |
|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3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8页 |
|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9-21页 |
| ·产量 | 第19页 |
| ·产量构成因素 | 第19-21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21-22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养分积累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26-28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8-34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3-34页 |
| 4 讨论 | 第34-37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双季水稻产量问题 | 第34-35页 |
| ·稻草还田的产量问题 | 第34页 |
| ·稻草还田的经济效益问题 | 第34-35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土壤肥力的问题 | 第35-36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问题 | 第35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 | 第36-37页 |
| 5 结论与创新 | 第37-39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7-39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水稻生长发育 | 第37-38页 |
| ·水稻产量及构成 | 第37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分蘖动态 | 第37页 |
| ·干物质积累 | 第37页 |
| ·经济效益 | 第37-38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土壤肥力 | 第38-39页 |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8页 |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38页 |
|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温室气体排放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作者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