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东南区长6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意义及项目来源 | 第8页 |
·工区勘探开发现状及历程 | 第8-9页 |
·研究任务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18页 |
·地层划分原则与方法 | 第15-16页 |
·对比原则 | 第15页 |
·对比方法 | 第15-16页 |
·资料的选取 | 第16页 |
·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 | 第16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18页 |
·长 6 油层组划分标志 | 第16-17页 |
·长 6 油层组地层划分 | 第17页 |
·地层对比结果 | 第17-18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 第18-31页 |
·沉积相 | 第18-19页 |
·沉积相定义 | 第18页 |
·沉积背景 | 第18页 |
·沉积相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相标志 | 第19-23页 |
·岩性标志 | 第19-22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22-23页 |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23-25页 |
·丛 611 | 第23-24页 |
·丛 812 | 第24-25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5-27页 |
·沉积微相类型 | 第25页 |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 | 第25-27页 |
·联井沉积相分析 | 第27-28页 |
·东西向剖面 1 | 第27-28页 |
·南北向剖面 2 | 第28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特征 | 第28-29页 |
·长 6~4小层沉积微相 | 第28页 |
·长 6~3小层沉积微相 | 第28-29页 |
·长 6~2小层沉积微相 | 第29页 |
·长 6~1小层沉积微相 | 第29页 |
·砂体的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长 6~1层砂体分布 | 第29页 |
·长 6~2小层砂体分布 | 第29-30页 |
·长6~3小层砂体分布 | 第30页 |
·长 6~4层砂体分布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1-43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1-34页 |
·储集岩岩石类型 | 第31-33页 |
·碎屑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34页 |
·储层的韵律性 | 第34页 |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第34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34-36页 |
·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程度 | 第35-36页 |
·层间隔层分布特征 | 第36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36-37页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37-39页 |
·储层孔隙类型及分布 | 第37-39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9页 |
·储层裂缝特征研究 | 第39-41页 |
·裂缝识别方法 | 第40-41页 |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沉积因素控制 | 第41页 |
·成岩作用控制 | 第41-43页 |
第六章 油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 第43-47页 |
·油藏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各小层含油面积情况 | 第43页 |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油藏控制因素 | 第45-47页 |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 第45-46页 |
·沉积相带控制油气聚集 | 第46页 |
·岩性及构造背景控制油气运移和富集 | 第46页 |
·成岩作用是影响油藏油气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