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稠油井井筒伴热工艺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井筒温度场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井筒伴热工艺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井筒流动规律 | 第15-28页 |
| ·流体管流压力梯度计算 | 第15-17页 |
| ·多相管流压力分布模型 | 第15-17页 |
| ·压力模型准确性分析 | 第17页 |
| ·常规井筒温度分布计算 | 第17-27页 |
| ·地层温度分布 | 第18-20页 |
| ·井筒流体能量守恒 | 第20-24页 |
| ·井筒流体温度 | 第24-26页 |
| ·传热模型准确性分析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电加热工艺井筒流体温度预测 | 第28-37页 |
| ·电加热技术 | 第28-29页 |
| ·电加热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 ·模型准确性评价 | 第29-30页 |
| ·井筒温度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30-36页 |
| ·实例井相关参数 | 第30-32页 |
| ·隔热油管分析 | 第32页 |
| ·起始加热位置分析 | 第32-33页 |
| ·加热长度分析 | 第33-34页 |
| ·加热功率分析 | 第34页 |
| ·含水率分析 | 第34-35页 |
| ·产液量分析 | 第35-36页 |
| ·实例井电加热优化方案设计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闭式热流体循环工艺井筒流体温度预测 | 第37-52页 |
| ·热流体循环常见模式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 ·工作原理及适用条件 | 第40页 |
| ·双空心闭式热流体循环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 ·传热系数计算 | 第42-43页 |
| ·模型准确性评价 | 第43-44页 |
| ·井筒温度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4-51页 |
| ·实例井相关参数 | 第44-45页 |
| ·双空心内管分析 | 第45-46页 |
| ·隔热油管分析 | 第46-47页 |
| ·循环深度分析 | 第47-48页 |
| ·循环流体注入温度分析 | 第48页 |
| ·循环流量分析 | 第48-49页 |
| ·含水率分析 | 第49-50页 |
| ·产液量分析 | 第50页 |
| ·实例井热流体循环方案优化设计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掺稀-伴热复合工艺模拟计算 | 第52-69页 |
| ·稠油井掺稀工艺 | 第52-59页 |
| ·掺稀降粘机理 | 第52页 |
| ·掺稀降粘 | 第52-55页 |
| ·掺稀温度模型 | 第55-56页 |
| ·掺稀工艺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56-59页 |
| ·伴热-掺稀复合工艺 | 第59-68页 |
| ·电加热-掺稀复合工艺 | 第59-63页 |
| ·双空心杆热流体循环-掺稀复合工艺 | 第63-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程序设计 | 第69-75页 |
| ·程序参数输入界面 | 第70-72页 |
| ·加热工艺选择与输入界面 | 第72-74页 |
| ·掺稀工艺输入界面 | 第74页 |
| ·计算结果 | 第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7章 实例分析 | 第75-91页 |
| ·基本资料 | 第75-77页 |
| ·不采取措施条件的压力温度分布 | 第77-78页 |
| ·掺稀设计 | 第78-80页 |
| ·掺稀-伴热复合工艺设计 | 第80-90页 |
| ·掺稀-电加热复合工艺 | 第80-83页 |
| ·掺稀-闭式热流体循环工艺设计 | 第83-89页 |
| ·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 | 第89-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建议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