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调查法 | 第12页 |
·数量研究法 | 第12页 |
·比较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级学院 | 第14页 |
·绩效 | 第14页 |
·绩效评价 | 第14-15页 |
·绩效管理 | 第15页 |
·办学绩效 | 第15页 |
·绩效责任 | 第15页 |
·指标体系 | 第15页 |
·绩效评价体系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述评 | 第18-19页 |
第3章 上海师范大学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概述 | 第19-23页 |
·上海师范大学及二级学院介绍 | 第19页 |
·上海师范大学二级学院绩效评价考核的现状 | 第19-20页 |
·上海师范大学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学校明确的定位和本校特点 | 第20-21页 |
·确定评价指标时缺乏对单位职能、职责的分析 | 第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 第21页 |
·日常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 第21页 |
·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产生原因 | 第21-23页 |
第4章 构建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 第23-31页 |
·构建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类企业行为说”为大学进行内部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23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开展学院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来源 | 第23页 |
·投入—产出论和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为大学开展学院绩效评价提供了方法体系 | 第23-24页 |
·构建学院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构建学院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5-27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26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26页 |
·重点性原则 | 第26页 |
·分类分层原则 | 第26页 |
·SMART原则 | 第26-27页 |
·定量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27页 |
·二级学院工作评价指标设计操作步骤 | 第27-31页 |
·建立心理常模 | 第27页 |
·运用“冰山理论” | 第27-28页 |
·调查分析研究 | 第28-30页 |
·确立评价导向 | 第30页 |
·构建二级学院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第5章 二级学院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 第31-39页 |
·一级指标的设立与权重的分配 | 第31-32页 |
·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 | 第31页 |
·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 | 第31-32页 |
·科研水平与学术声望 | 第32页 |
·学院管理与制度建设 | 第32页 |
·分级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 第32-33页 |
·学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8页 |
·评价等第、标准 | 第38-39页 |
第6章 总结 | 第39-41页 |
·克服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简单化的倾向 | 第39页 |
·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和有关信息,使管理人员和教师认同评价结果 | 第39-40页 |
·做到年度评估与中长期评估相结合 | 第40页 |
·依据评估结果,实行问责制度 | 第40页 |
·不断修订和完善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与说明 | 第45-58页 |
附录一 | 第45-53页 |
附录二 | 第53-57页 |
附录三 | 第57-58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