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玉环县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城乡共融一体化发展 | 第10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0-11页 |
·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理论与实证结合 | 第13页 |
·实地调研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农村 | 第1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16-17页 |
·美丽乡村 | 第17-18页 |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 | 第19-21页 |
·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国外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研究 | 第22-23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 第23-27页 |
·国内美丽乡村实践研究 | 第23-24页 |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 第24-27页 |
3 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框架和主要模式 | 第27-33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27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 | 第27-28页 |
·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 第27页 |
·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的差异性 | 第27-28页 |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规律 | 第28页 |
·循序渐进,尊重建设过程的时序性 | 第28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 第28-29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框架内容 | 第29-30页 |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 第30-32页 |
·产业主导型模式 | 第31页 |
·旅游主导型模式 | 第31页 |
·生态主导型模式 | 第31页 |
·文化主导型模式 | 第31页 |
·环境主导型模式 | 第31-32页 |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2-33页 |
4 实证研究:浙江省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 | 第33-58页 |
·玉环县情分析 | 第33-38页 |
·玉环县域概况 | 第33-34页 |
·玉环县经济发展分析 | 第34-35页 |
·玉环县发展阶段分析 | 第35-36页 |
·玉环县城乡关系分析 | 第36-38页 |
·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 第38-41页 |
·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机遇 | 第41页 |
·案例借鉴 | 第41-45页 |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 第41-42页 |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建设 | 第42-43页 |
·三圣花乡“五朵金花”建设 | 第43-44页 |
·案例对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发 | 第44-45页 |
·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方案的制定 | 第45-50页 |
·战略思想 | 第45页 |
·建设目标 | 第45页 |
·任务细分 | 第45-46页 |
·村庄体系重组 | 第46-47页 |
·空间布局组织 | 第47-50页 |
·上栈头、垟岭及梅岭精品村建设研究 | 第50-57页 |
·主要规划思路 | 第50-51页 |
·建设模式选择 | 第51页 |
·规划方案设计 | 第51-56页 |
·后期建设实施 | 第56-57页 |
·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 第57-58页 |
5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