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规划管理背景 | 第13页 |
·城镇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理论及实践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27页 |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 | 第19-21页 |
·“两规”衔接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 第21-24页 |
·“两规”衔接研究的关注点 | 第24-26页 |
·现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7-31页 |
·西方规划理论及实践发展 | 第27-30页 |
·英、美、苏规划编制演进过程 | 第30页 |
·规划方法的演变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1-3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3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5-39页 |
·协同论 | 第35-37页 |
·规划方法论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两规”演进轨迹及衔接障碍 | 第39-62页 |
·“两规”的演进轨迹 | 第39-52页 |
·“两规”编制历程的对比 | 第39-49页 |
·“两规”编制思路的转变 | 第49-52页 |
·“两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 第52-55页 |
·“两规”的内在联系 | 第52-54页 |
·“两规”的个性区别 | 第54-55页 |
·“两规”衔接中的突出障碍 | 第55-61页 |
·“两规”编制方法的衔接障碍 | 第56-58页 |
·“两规”管理模式的衔接障碍 | 第58-59页 |
·“两规”编制体系的衔接障碍 | 第59-61页 |
·突破“两规”衔接障碍的思路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国内“两规”衔接探索经验梳理 | 第62-76页 |
·上海市“两规合一”管理模式探索 | 第62-66页 |
·上海“两规合一”工作框架 | 第62-63页 |
·上海“两规合一”的主要特点 | 第63-66页 |
·重庆市城乡统筹引导的“四规衔接” | 第66-69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的规划体系 | 第66-67页 |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规划层次 | 第67页 |
·―两规”编制及实施的衔接 | 第67-69页 |
·深圳市用地供需平衡的规划编制实践 | 第69-71页 |
·“两规”管理体制创新 | 第69页 |
·缩减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量 | 第69-71页 |
·人口预测从“以需定供”到“以供调需” | 第71页 |
·武汉市“两规”衔接的弹性规划模式 | 第71-73页 |
·“两规”编制单位合署办公 | 第71页 |
·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衔接方法 | 第71-72页 |
·弹性用地规划模式 | 第72-73页 |
·天津市“两规”衔接的规划编制策略 | 第73-74页 |
·“两规”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一致 | 第73页 |
·“两规”战略空间格局一致 | 第73-74页 |
·国内“两规”衔接经验总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国外战略性空间规划衔接经验归纳 | 第76-103页 |
·国外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 第76-86页 |
·英国的规划体系 | 第76-77页 |
·德国的规划体系 | 第77-79页 |
·美国的规划体系 | 第79-81页 |
·加拿大的规划体系 | 第81-82页 |
·日本的规划体系 | 第82-83页 |
·新加坡的规划体系 | 第83-86页 |
·国外战略性空间规划案例研究 | 第86-99页 |
·强调政策引导性的大伦敦规划 2011 | 第87-88页 |
·全城统筹的柏林土地规划 | 第88-92页 |
·强调多规协调的丹佛总体规划 | 第92-95页 |
·卡耳加里城市发展规划(MDP) | 第95-99页 |
·国外规划编制经验借鉴 | 第99-103页 |
·国外规划编制体系的特点 | 第99-101页 |
·国外规划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两规”编制系统的特点及衔接措施 | 第103-121页 |
·我国规划编制系统的特点 | 第103-111页 |
·规划编制体系的特点 | 第103-106页 |
·规划编制法律依据的特点 | 第106-107页 |
·规划编制内容的特点 | 第107-111页 |
·“两规”编制系统衔接措施 | 第111-121页 |
·措施一:设立统筹“两规”的高层次战略规划 | 第111-116页 |
·措施二:明确“两规”衔接重点内容 | 第116-117页 |
·措施三:衔接规划的编制对象 | 第117-118页 |
·措施四:调整规划的编制方法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两规”基础数据衔接方法 | 第121-144页 |
·“两规”基础资料统计衔接 | 第121-128页 |
·衔接“两规”用地基础数据 | 第121-124页 |
·“两规”用地统计口径的差异 | 第121-123页 |
·“两规”用地统计口径的调整 | 第123-124页 |
·衔接“两规”人口基础数据 | 第124-126页 |
·“两规”人口统计口径的区别 | 第124-125页 |
·“两规”人口统计口径的调整 | 第125-126页 |
·“两规”基础资料共享措施 | 第126-128页 |
·“两规”用地分类标准衔接 | 第128-139页 |
·“两规”用地分类的差异 | 第128页 |
·“两规”用地分类对接 | 第128-139页 |
·新版用地分类标准颁布 | 第129-132页 |
·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比 | 第132-135页 |
·两部新版用地分类标准的对比 | 第135-139页 |
·“两规”编制范围的衔接 | 第139-144页 |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衔接 | 第139-140页 |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差异 | 第139-140页 |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衔接 | 第140页 |
·规划编制时间范围的衔接 | 第140-144页 |
·现有规划模式下的期限衔接 | 第141-142页 |
·弹性规划期限设置方式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方法及衔接措施 | 第144-180页 |
·“两规”人口规模预测分析 | 第144-151页 |
·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 第145-150页 |
·综合增长法预测人口规模 | 第145-146页 |
·经济相关法预测人口规模 | 第146页 |
·劳动力需求法预测人口规模 | 第146-147页 |
·资源承载力对人口发展的约束 | 第147-148页 |
·人口规模的多方案比较和综合确定 | 第148-149页 |
·人口规模预测的进步及问题 | 第149-150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 第150-151页 |
·“两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分析 | 第151-160页 |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 第151-152页 |
·现状用地分析 | 第151页 |
·用地规模预测及用地政策 | 第151-152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 第152-160页 |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 第153-158页 |
·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第158页 |
·与其他规划方案的比较 | 第158-159页 |
·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 第159-160页 |
·“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思路对比 | 第160页 |
·“两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160-169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161-163页 |
·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分计算 | 第163-165页 |
·各分项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65-169页 |
·“两规”建设用地规模衔接措施 | 第169-180页 |
·衔接“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思路 | 第170-171页 |
·基于“绿图规划”的用地规模衔接方法 | 第171页 |
·提高“以人定地”预测方法的适应性 | 第171-176页 |
·不同种类用地规模需求预测 | 第176-178页 |
·“两规”衔接的多目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 | 第178-180页 |
第八章 “两规”空间管制与布局衔接方法 | 第180-197页 |
·“两规”空间管制政策 | 第180-186页 |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要求 | 第180-182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要求 | 第182-184页 |
·“两规”空间管制分区不协调 | 第184-186页 |
·衔接“两规”空间管治分区措施 | 第186-192页 |
·实现“两规”空间管制分工协作 | 第186-187页 |
·衔接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范围 | 第187-190页 |
·城市规划增设有条件建设区 | 第190-192页 |
·基于弹性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 第192-197页 |
·保障中心城镇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 第192-195页 |
·基于环境影响的建设用地区划方式 | 第195-197页 |
第九章 “两规一图”管理模式衔接策略 | 第197-208页 |
·“两规”管理模式衔接的方向 | 第197-200页 |
·衔接“两规”成果表达形式 | 第197-198页 |
·统一“两规”基础信息平台 | 第198-199页 |
·“两规”实施动态评估的互动 | 第199-200页 |
·“两规”管理模式衔接的基础 | 第200-202页 |
·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构建 | 第200-201页 |
·天津市一张图管理平台 | 第201-202页 |
·“两规一图”系统管理方法 | 第202-208页 |
·“两规”管理方法衔接 | 第202-203页 |
·多部门联合数据管理方法 | 第203-204页 |
·多层次规划衔接方法 | 第204-206页 |
·“两规一图”系统保障机制 | 第206-208页 |
第十章 “两规”衔接方法研究总结 | 第208-218页 |
·研究路径及研究结论 | 第208-214页 |
·总结“两规”衔接理论及实践 | 第208-210页 |
·借鉴国际经验提出衔接策略 | 第210-211页 |
·提出统筹“两规”的宏观战略规划 | 第211-212页 |
·研究“两规”衔接的编制方法 | 第212-214页 |
·探索规划管理模式衔接方法 | 第2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4-217页 |
·基于协同论的“两规”衔接策略 | 第214-215页 |
·基于弹性规划思想的“两规”编制方法 | 第215-216页 |
·“两规一图”规划衔接管理模式 | 第216-217页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217-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33-234页 |
致谢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