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铝模板施工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Contents | 第11-15页 |
| 1 绪论 | 第15-18页 |
| ·铝合金模板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 第15页 |
| ·模板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的地位 | 第15-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2 建筑模板系统在超高层中的运用 | 第18-25页 |
| ·木塑模板的系统设计 | 第18-20页 |
| ·木塑模板的特点 | 第18页 |
| ·木塑模板体系的构造 | 第18-19页 |
| ·木塑模板的施工工艺 | 第19-20页 |
| ·木塑模板板施工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铝合金模板的系统设计 | 第20-24页 |
| ·铝合金模板的特点 | 第20-21页 |
| ·铝合金模板体系的构造 | 第21-23页 |
| ·铝合金模板的施工工艺 | 第23页 |
| ·铝合金模板拆除技术 | 第23-24页 |
| ·铝合金模板施工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两种新型模板的社会效益 | 第24-25页 |
| 3 铝合金模板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第25-46页 |
|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 ·工程基本情况 | 第25页 |
| ·工程特点 | 第25-26页 |
| ·配模特点及主要构件尺寸 | 第26-27页 |
| ·配模特点 | 第26页 |
| ·标准层主要构件截面尺寸 | 第26-27页 |
| ·铝模模板施工工艺介绍 | 第27-41页 |
| ·铝合金模板体系构配件说明 | 第27-28页 |
| ·铝合金模板设计 | 第28-36页 |
| ·铝合金模板支撑系统设计 | 第36-41页 |
| ·铝合金模板安装 | 第41-44页 |
| ·墙模板安装 | 第41-42页 |
| ·墙模板顶边模安装 | 第42页 |
| ·梁模安装 | 第42-43页 |
| ·楼板安装 | 第43-44页 |
| ·特殊部位模板设计处理 | 第44-46页 |
| ·沉降板处的设计处理 | 第44页 |
| ·井口位置的处理 | 第44-45页 |
| ·不规则梁的设计处理 | 第45-46页 |
| 4 模板体系的验算与分析 | 第46-64页 |
| ·各部位模板及支撑体系验算 | 第46-54页 |
| ·本工程混凝土施工荷载概述 | 第46页 |
| ·模板受力体系说明 | 第46-47页 |
| ·墙、柱处铝合金模板挠度校核 | 第47-49页 |
| ·墙、柱处铝合金模板抗弯强度校核 | 第49-50页 |
| ·梁、板处铝合金模板挠度校核 | 第50-51页 |
| ·梁、板处铝合金模板抗弯强度校核 | 第51页 |
| ·200mm楼板处铝合金模板支撑方案及承载力计算 | 第51-52页 |
| ·墙、柱铝合金模板背楞抗弯强度及挠度校核 | 第52-53页 |
| ·楼板处支撑体系强度校核 | 第53-54页 |
| ·有限元模拟 | 第54页 |
| ·采用有限元MIDAS Gen模拟的理由 | 第54页 |
| ·采用有限元MIDAS Gen模拟的方法 | 第54页 |
| ·铝合金模板有限元的建模准备 | 第54-55页 |
| ·荷载取值 | 第54-55页 |
| ·荷载工况 | 第55页 |
| ·定义材料和截面 | 第55页 |
| ·模板有限元分析 | 第55-63页 |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 ·荷载加载 | 第56页 |
| ·施工中梁的内力分析 | 第56-57页 |
| ·施工中板的内力分析 | 第57-59页 |
| ·施工中墙的内力分析 | 第59-61页 |
| ·施工中柱的内力分析 | 第61-63页 |
| ·总结 | 第63页 |
| ·验算结论 | 第63-64页 |
| 5 铝合金模板施工方案经济分析 | 第64-74页 |
| ·年度等值法 | 第64-65页 |
| ·年度等值法的计算公式 | 第64页 |
| ·年度等值法的评价 | 第64页 |
| ·确定本文运用的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 ·对各种模板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65-67页 |
| ·两种模板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 ·两种模板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两种模板非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 第67页 |
| ·采用年度等值法对铝模进行的经济分析 | 第67-74页 |
| ·评价因素集 | 第67-68页 |
| ·直线折旧 | 第68页 |
|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 第68-69页 |
| ·三种模板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 ·新型模板之间的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总结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