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问题阈的转换: 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政治公共领域 | 第13-16页 |
|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研究的新思考 | 第22-24页 |
| 第2章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24-42页 |
| ·古代政治公共领域观念中“公”的凸显 | 第24-29页 |
|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公共领域观念 | 第24-26页 |
| ·西塞罗的共和国政治公共领域观念 | 第26-28页 |
| ·古代政治公共领域观念评析 | 第28-29页 |
| ·近代政治公共领域观念中“私”的向度 | 第29-37页 |
| ·洛克与卢梭关于政治公共领域的论争 | 第29-32页 |
| ·康德与黑格尔对政治公共领域的不同理解 | 第32-34页 |
| ·约翰·密尔与托克维尔关于政治公共领域的矛盾观念 | 第34-36页 |
| ·近代政治公共领域观念评析 | 第36-37页 |
| ·当代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主体间性阐释 | 第37-42页 |
| ·阿伦特的“共和德性”的政治公共领域思想 | 第37-38页 |
| ·罗尔斯与艾克曼的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政治公共领域 | 第38-39页 |
| ·查尔斯·泰勒“元主题性公共空间”的政治公共领域 | 第39-40页 |
| ·当代政治公共领域思想评析 | 第40-42页 |
| 第3章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规范基础 | 第42-57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主体间性阐释 | 第43-46页 |
| ·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转向 | 第43-45页 |
| ·主体间性与政治公共领域 | 第45-46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理性规范基础 | 第46-50页 |
| ·目的理性批判与交往理性的建立 | 第46-48页 |
| ·交往理性与政治公共领域 | 第48-50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语言规范基础 | 第50-53页 |
| ·普遍语义学向普遍语用学的过渡 | 第51-52页 |
| ·普遍语用学与政治公共领域 | 第52-53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基础 | 第53-57页 |
| ·道德怀疑主义的批判与道德普遍性的追问 | 第53-55页 |
| ·道德普遍性与政治公共领域 | 第55-57页 |
| 第4章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基本图式 | 第57-75页 |
| ·政治公共领域概念的内在逻辑演进 | 第57-62页 |
| ·作为市民社会主要成分的政治公共领域 | 第57-59页 |
| ·与市民社会、生活世界占有相似空间的政治公共领域 | 第59-61页 |
| ·与世界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政治公共领域 | 第61-62页 |
| ·事实与规范矛盾中的政治公共领域的特征 | 第62-66页 |
| ·“一元”与“多元”的矛盾 | 第62-64页 |
| ·平等与不平等的对峙 | 第64-65页 |
| ·“公”与“私”的冲突 | 第65-66页 |
| ·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后果与解决——商谈 | 第66-70页 |
| ·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后果——商谈的背景 | 第67-69页 |
| ·事实与规范矛盾的解决——商谈的引入 | 第69-70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现实民主功能 | 第70-75页 |
| ·建制化的商谈民主机制 | 第70-72页 |
| ·非建制化政治公共领域的商谈民主机制 | 第72-73页 |
| ·建制化与非建制化的双轨制审议民主 | 第73-75页 |
| 第5章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镜像 | 第75-88页 |
| ·前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存在 | 第75-79页 |
| ·古典政治公共领域 | 第75-77页 |
| ·中世纪代表型政治公共领域 | 第77-79页 |
| ·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 | 第79-82页 |
|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 | 第79-81页 |
| ·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出现 | 第81-82页 |
| ·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转型 | 第82-88页 |
| ·公共领域社会结构的转型 | 第83-85页 |
| ·政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第85-88页 |
| 第6章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视角下的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再审视 | 第88-104页 |
|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 | 第88-96页 |
|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框架——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 | 第89-91页 |
|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起点——资本主义公共性的批判 | 第91-92页 |
|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石——劳动范式的确立 | 第92-94页 |
|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旨向——共产主义公共性的图景 | 第94-95页 |
|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 | 第95-96页 |
|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价值与限度 | 第96-104页 |
|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价值 | 第96-100页 |
| ·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限度 | 第100-104页 |
| 结束语: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的中国化论断 | 第104-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