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十二五”规划目标 | 第8-9页 |
·垃圾渗沥液的来源和水质特性 | 第9-11页 |
·垃圾渗沥液的来源 | 第9-10页 |
·我国垃圾渗沥液水质特性 | 第10-11页 |
·影响垃圾渗沥液成分和性质的因素及产生量的计算方法 | 第11-13页 |
·影响渗沥液成分和性质的因素 | 第11-13页 |
·渗沥液产生量的计算 | 第13页 |
·国内外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方式 | 第13-15页 |
·合并处理 | 第13-14页 |
·渗沥液循环回喷处理 | 第14页 |
·建设独立运行的渗沥液处理设施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渗沥液处理工艺 | 第15-29页 |
·土地法 | 第15-16页 |
·回灌法 | 第15-16页 |
·人工湿地 | 第16页 |
·物化法 | 第16页 |
·生物法 | 第16-22页 |
·好氧生物处理 | 第17-19页 |
·厌氧生物处理 | 第19-21页 |
·厌氧和好氧结合的工艺 | 第21-22页 |
·膜技术 | 第22-29页 |
·MBR(膜生物反应器) | 第23-25页 |
·超滤(UF)和微滤(MF) | 第25页 |
·纳滤(NF) | 第25-26页 |
·反渗透(RO) | 第26-27页 |
·膜法处理渗沥液的独特优势 | 第27-28页 |
·国内膜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双口填埋场渗沥液深度处理工程的方案选择 | 第29-35页 |
·项目背景 | 第29-30页 |
·深度处理方案 | 第30-35页 |
·水解酸化 | 第31-32页 |
·两级 A/O 系统 | 第32-33页 |
·膜技术联用-MBR+NF/RO 系统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第35-52页 |
·工程规模及设计要求 | 第35页 |
·预处理系统 | 第35-37页 |
·水解池规格 | 第36页 |
·主要设备 | 第36-37页 |
·生化系统 | 第37-46页 |
·一级 A/O/S 系统设计参数 | 第37-40页 |
·一级 A/O/S 规格尺寸 | 第40-41页 |
·一级 A/O/S 主要设备 | 第41-42页 |
·二级 A/O 系统 | 第42页 |
·二级 A/O 系统设计参数 | 第42-44页 |
·二级 A/O 规格尺寸 | 第44-45页 |
·主要设备 | 第45-46页 |
·超滤系统 | 第46-47页 |
·超滤系统设计参数 | 第46页 |
·主要设备 | 第46-47页 |
·NF 系统 | 第47-49页 |
·NF 系统设计参数 | 第48页 |
·NF 系统主要设备 | 第48-49页 |
·RO 系统 | 第49-52页 |
·RO 系统设计参数 | 第50页 |
·RO 系统主要设备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工程调试运行 | 第52-61页 |
·工艺调试 | 第52页 |
·污泥培养及生化系统启动运行 | 第52-53页 |
·污泥接种 | 第52页 |
·一级 A/O 系统启动运行 | 第52页 |
·二级 A/O-UF 系统启动运行 | 第52-53页 |
·膜系统的启动运行 | 第53-55页 |
·超滤系统的启动运行 | 第53-54页 |
·NF/RO 的启动运行 | 第54-55页 |
·水质检验分析 | 第55-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