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教谕文献中的“正义”观念--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第一章、与教谕相关的术语的勘定 | 第16-23页 |
一、古代埃及的语言和文字 | 第16-18页 |
(一) 语言和文字概况 | 第16-17页 |
(二) 书吏阶层 | 第17页 |
(三) 文字的书写形式 | 第17-18页 |
二、相关术语的勘定 | 第18-23页 |
(一) “教谕”文学所属的文学范畴 | 第18-21页 |
(二) 教谕文学 | 第21-22页 |
(三) 和“教谕”文学间接关联的术语 | 第22-23页 |
第二章、教谕文献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概况 | 第23-35页 |
一、教谕文献的产生 | 第23-26页 |
(一) 神话、传说与教谕文献 | 第23-24页 |
(二) 教谕文献产生的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三) 教谕文献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5页 |
(四) 教谕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5-26页 |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概况以及教谕文献的概况 | 第26-35页 |
(一) 前王朝时期 | 第26-27页 |
(二) 早王朝时期 | 第27页 |
(三) 古王国时期 | 第27-29页 |
(四) 第一中间期 | 第29页 |
(五) 中王国时期 | 第29-31页 |
(六) 第二中间期 | 第31页 |
(七) 新王国时期 | 第31-35页 |
第三章、教谕文献的内容分析 | 第35-80页 |
一、教谕文献中的“秩序”观念 | 第35-37页 |
二、关于行为准则的教导 | 第37-40页 |
三、关于品性的教导 | 第40-60页 |
(一) 性格(品质)、本性、腹部和心灵 | 第40-46页 |
(二) 常见的错误品性 | 第46-57页 |
(三) 正确的品性 | 第57-60页 |
四、教导行为与教导者的人生阅历 | 第60-64页 |
(一) 教导行为 | 第60-63页 |
(二) 教导者人生阅历 | 第63-64页 |
五、对教谕的接受与放弃 | 第64-72页 |
(一) 接受教导的前提条件 | 第65-66页 |
(二) 对教谕的倾听和理解 | 第66-70页 |
(三) 对教谕的忽视或放弃 | 第70-72页 |
六、明智与无知的对立 | 第72-78页 |
(一) 表示“明智”的词 | 第72-76页 |
(二) 表示“无知”的词汇 | 第76-78页 |
七、“正义”观念与来世观念 | 第78-80页 |
第四章、“正义”观念在不同时期的教谕文献中的内涵 | 第80-93页 |
一、古王国时期的“正义”观念 | 第80-84页 |
(一) 王室和贵族的“正义” | 第80-83页 |
(二) 宣扬阶级调和 | 第83-84页 |
二、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正义”思想的侧重点 | 第84-88页 |
(一) 社会正义 | 第84-85页 |
(二) 王权的形象 | 第85-87页 |
(三) 对国王的效忠 | 第87-88页 |
三、新王国时期“正义”与虔诚的关系 | 第88-93页 |
(一) 神的概念 | 第88-90页 |
(二) 虔诚和“正义”的融 | 第90-93页 |
第五章:教谕文献的译文 | 第93-135页 |
一、古王国时期的教谕文献 | 第93-101页 |
(一) 哈尔捷德夫的教谕 | 第93页 |
(二) 凯格姆尼的教谕 | 第93-94页 |
(三) 普塔霍特普的教谕 | 第94-101页 |
二、第一中间期的教谕文献 | 第101-106页 |
(一) 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 | 第101-106页 |
三、中王国时期的教谕文献 | 第106-113页 |
(一) 阿姆涅姆黑特一世对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的教谕 | 第106-107页 |
(二) 效忠教谕 | 第107-109页 |
(三) 杜阿谢提的教谕 | 第109-112页 |
(四) 一个人对他的孩子的教谕 | 第112-113页 |
四、新王国时期的教谕文献 | 第113-135页 |
(一) 阿尼的教谕 | 第113-118页 |
(二) 阿美尼莫普的教谕 | 第118-133页 |
(三) 阿姆那克赫特的教谕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附录 | 第140-203页 |
一、教谕文献的原始文献情况 | 第140-144页 |
二、关于行为教导的统计 | 第144-162页 |
三、部分教谕文献的拉丁化参考 | 第162-193页 |
四、部分原始文献的整理或抄本 | 第193-203页 |
后 记 | 第203-20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