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锦涛的群众观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 第12页 |
·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启示 | 第12-13页 |
·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 第13-14页 |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 第19-29页 |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扬弃 | 第19-21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 | 第21-24页 |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第21-22页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22-24页 |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群众观 | 第24-29页 |
·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江泽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3章 胡锦涛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9-52页 |
·胡锦涛群众观的基本原则 | 第29-36页 |
·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29-32页 |
·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32-33页 |
·增强节俭意识,与群众同甘共苦 | 第33-36页 |
·胡锦涛群众观的时代特征 | 第36-41页 |
·“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 | 第36-37页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 | 第37-39页 |
·“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 | 第39-41页 |
·胡锦涛群众观的核心内容 | 第41-45页 |
·“权为民所用”的亲民情怀 | 第41-42页 |
·“情为民所系”的爱民情怀 | 第42-43页 |
·“利为民所谋”的惠民情怀 | 第43-45页 |
·胡锦涛群众观的服务宗旨 | 第45-52页 |
·“人民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 | 第45-47页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 第47-49页 |
·“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 第49-52页 |
第4章 胡锦涛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 第52-65页 |
·胡锦涛群众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52-55页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 第52-54页 |
·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执政信念 | 第54-55页 |
·胡锦涛群众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 第55-57页 |
·有助于正确把握民生问题的基本要素 | 第55-56页 |
·有助于正确把握民生问题的动力与归宿 | 第56-57页 |
·胡锦涛群众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 第57-61页 |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58-59页 |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 第59-61页 |
·胡锦涛群众观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风向标 | 第61-65页 |
·有助于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风险挑战 | 第61-63页 |
·有助于充分指导党和国家的实践工作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